无障碍浏览
2019-11-30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研工作重心下移 提高中考命题质量 实验操作纳入中考

教育部印发三文件聚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本报长治11月29日讯(见习记者 梁丹 林焕新)今天,教育部在山西长治召开“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1+1”系列发布会,介绍了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简称《教研工作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简称《考试命题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简称《实验教学意见》)三个文件的有关内容,以及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加强教研、考试命题、实验教学这三方面的工作,是新时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

  教研员具备条件有了“目标”

  “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是新时代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的关键之举。”吕玉刚说,“但是目前教研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队伍不健全、方式不科学、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现实要求,《教研工作意见》围绕充分发挥教研工作重要专业支撑作用,强调教研工作要做到“四个服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

  《教研工作意见》明晰了各级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强调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教研机构应充分发挥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次《教研工作意见》首次提出了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教育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业道德良好等5个方面。

  为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教研工作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此外,《教研工作意见》指出,要注重全面育人研究,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关键环节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重要环节的研究;注重创新教研方式,鼓励因地制宜采取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教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

  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这次我们特别强调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吕玉刚说。

  “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要兼顾毕业和升学两个功能,是中考改革的重点。”吕玉刚介绍,此次出台的《考试命题意见》,就是要通过优化试题结构、合理设置试题难度、推进试题内容改革等措施,来兼顾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毕业和升学两个方面的功能。

  具体来看,《考试命题意见》指出试题命制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升试题情景设计水平。

  在机制保障上,《考试命题意见》强调要落实命题管理省级主体责任,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

  此外,《考试命题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人员遴选制度,建立命题人员库,实行动态管理。

  2023年前实验操作纳入中考

  《实验教学意见》明确,在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依据,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省级统一考试。

  《实验教学意见》要求各地各校应按照标准和实际需求建设实验教学场所,支持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同时,各地要对实验教学经费提供保障,学校应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实验教学实施。

  《实验教学意见》强调,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促进传统教学和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积极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同时,还应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定期举办全国中小学生实验教学技能竞赛等。

  23个省份已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已有23个省份明确了‘县管校聘’的实施路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介绍,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氛围已逐渐形成。

  “改革涉及不同部门职责调整,统筹协同、部门合力,是改革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刘建同说,在山西省长治市,“县管校聘”改革被列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之一,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联动、推动落实;广东省韶关市将“县管校聘”改革列入深化改革工作项目,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推进改革的主体有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但主要的落实成果要通过因地制宜的县区层面改革完成。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设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全区教师编制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经费统一筹措;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按照“上岗必竞、三级竞聘”的思路,实施教师全员竞聘。

  刘建同说,各地在改革进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对年龄大、患重病、哺乳期教师等特殊人群进行倾斜照顾,同时通过加强政策的宣传,消除教师顾虑。

  刘建同表示,通过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提高了编制岗位的使用效益,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使更多优质教师资源惠及更多学校和学生,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总结推广典型示范经验,指导和鼓励各地深化探索。”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