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要向各位介绍即将在广东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有关情况。这项赛事是从2015年开始,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已经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近年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别是联合11家中央单位和省级人民政府,打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6年的努力,大赛已经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全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双创全球盛会。
三是开主了一堂最具特色的创新大课。大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创新活动,普通高中学生积极参加萌芽赛道,为我敢闯、我会创,埋下了种子。四是孵化了一大批高质量创新项目。大赛以赛促创成效显著,据调查,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以上的融资,实践类项目2018年的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的占比为13%,最高的项目年收入突破2亿元。五是奉献了一场惊艳非凡的双创盛会。六年来,来自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五百多万大学生参赛,这是一个全球最大双创教育交流平台,这是一场惊艳非凡的全球双创盛会。
一是国内高校报名项目创新高,人数多。第六届大赛的报名参赛项目与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内地共有2988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0万人报名参赛,包括内地本科院校1241所、科研院所43所、高职院校1130所、中职院校574所,与2019年相比,参赛项目与人数均增长25%。二是国外高校积极参加大赛,名校多,共有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158所国外院校报名参赛,报名项目3291个、报名学生8981人。世界前100强的大学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报名参赛,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大赛的质量与含金量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全链条,类型多。本届大赛设置了高教、职教、国际、萌芽四大版块,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双创教育链条。
四是“红旅”聚焦脱贫攻坚,实效多。2020年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教育活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全面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主基调的扶贫战役,全国共有132万名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参加“红旅”电商直播带货活动的学生达60万人次,销售金额超过4.3亿元。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的7省区均举办了全国线上对接活动,积极促成全国大学生聚焦贫困县开展以电商直播或创业实践为主的精准扶贫。五是各地赛事线上线下融合,亮点多。为克服疫情影响,本届大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打造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赛。六是大赛突出了创业带动就业,岗位多。经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2020年,大赛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评审规则中增加了专门指标,考察项目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情况和前景,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是看扶贫,今年“红旅”活动聚焦决胜脱贫攻坚战,在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等多方面发力,贡献了脱贫攻坚的青春力量。四是看抗疫,受抗疫形势影响和抗疫精神鼓励,今年不少项目直接关注公共卫生、药物等领域,我们在展览中也设置了抗疫专区。五是看国际,本届大赛首次命名“国际”互联网+大赛,取消原来的国际赛道,真正实现中外学生同场竞技,让大赛真正成为实现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舞台,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
最后,要再一次特别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创新创业大赛改革事业离不开在座各位的鼎力支持和大力宣传,还有不到一周总决赛的帷幕就将拉开,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持续关注和报道大赛,让我们共同见证和参加一场用青春拥抱世界,用青春邂逅未来,用创业惊艳世界,用创新改革未来的世界青年双创盛会。谢谢大家。
感谢吴岩司长,下面我们请景李虎厅长来介绍广东省政府筹备本届大赛的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联合了11个国家的部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来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大赛放在广东举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大赛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里我介绍广东所做的几项重点工作。
第二方面是研究好大赛的总体方案,统筹推进大赛的同期活动。我们省对前几届举办大赛的相关省份进行了调研,学习他们的承办经验,来制定广东大赛的方案,突出广东的特色,最终确定了“1+6”的系列活动,“1”是主体赛事,“6”是6项同期活动。
目前,主体赛事已完成了校赛、省赛和总决赛的网评、会评工作。6项活动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经在6月30日在北京和深圳两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顺利举行,“智投未来”资源对接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融资的意向金额已经刷新了历史的纪录。“智创未来”全球创新创业成果展、“智绘未来”世界湾区高等教育论坛、“智联未来”全球独角兽企业尖峰论坛、“智享未来”全球青年学术大咖面对面等同期活动都已经进入了落地的阶段。
第三方面是出台相关政策,为大赛提供制度保障。为了激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双创”事业,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若干政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措施等文件,在大学生创业资助、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创业培训以及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广东省内的参赛高校和师生在资金奖励、学校评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激励。根据我们的统计,本届大赛在参赛规模和参赛项目上都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其中广东省有216所学校的15.78万个项目报名参赛,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超过了67.49万人,实现了区域、学校、学生类型的全覆盖,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预期目标。
感谢景李虎厅长,下面我们请章熙春书记介绍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本届大赛的有关情况。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举行,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振奋。从去年11月开始,在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的指导和支持下,华南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精心做好大赛的各项准备和服务保障工作,现在距离总决赛还有一周的时间,我们将全速冲刺,全力以赴,倾心打造一届体现广东水平、广州特色、华工风采的大赛。下面我分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大赛筹备工作的情况。
最后是“三管理、四必须”,即实名管理、健康管理、突发情况管理;健康二维码必检、体温必测、口罩必戴、消毒必做。所有会场实行隔位就坐并全时段保持通风。总之,我们将树立底线思维、考虑周密、慎之又慎,确保把大赛风险降到最低。
感谢章熙春书记,最后请李京阳介绍一下参加大赛的感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第五届互联网+大赛冠军李京阳,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享我的参赛感受和心路历程。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迎来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和学生规模再创新高,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我敢闯我会创的旋律在耳畔再次萦绕,伴随着海远浪狂、天高云险,我们是无所畏惧的勇仔,思绪不觉就来到了一年前。
既然选择了远方,何畏风雨兼程。去年4月受学校召唤,我作为校友参赛,肩负着清华的重托,小伙伴殷切的期盼。一路从校赛、市赛到国赛,半年时间,无数次的模拟和改进,让内在夯实、外在升华。每一次都不容有失的路演,让抗压能力得到了彻底锻炼。参赛,颠覆了我作为一名工科生对创业路演的既定认知。之前路演,我基本是按博士答辩来汇报的,一路理论推演下来,我自己讲得很投入,但投资人和市场听不懂。所以,第一个要突破的就是表达,需要用慷慨但通俗的语言讲出理论的奥妙、科技的创新。第二个要突破的就是在错综复杂中提炼主线。我有一段时间很苦恼,因材料的修改,大家各执一言,都有道理,但无从下手。这时候导师一句看似很朴素的话,让我走出困境。导师说你要能从错综复杂中找到要点,并凝练出你的一家之言,你的境界就提升了。这样我让自己更平静、更自信地去面对矛盾、处理矛盾。
第三个要突破的就是口音,这个难度是巨大的,因为我是山西人,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县城,所以前鼻音后鼻音,平舌卷舌不分,并且一着急,发音更混乱。当时想创新是需要技术过硬,人可能也得过硬,有那么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然后练习发音。当时一想高强度下发音没有问题了,自然状态下肯定更没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锻炼,果不其然,效果显著。克服了三大困难之后,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国赛舞台。当时是第一次听主题曲,我敢闯我会创,感觉谱太好了,简直就是写出了我们的心声。经过半年的备赛,对创新创业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创新需要突破常规,创业需要突破自我。终于在国赛大舞台,汗水和泪水浇筑了创业之花,结出了果实,激动难以言表,创业也第一次以如此奔放、如此扣人心弦、沁人心脾的美丽,震慑人心,让灵魂入迷。
敢闯会创,勇立潮头。互联网+大赛,让我们从大学生创业蜕变为真正的创客。和全世界优秀团队的同台竞技,让我们更加自信,和最优秀投资人对接,让我们更加务实,荣誉让我们更知不忘初心的重要。大赛平台让我们站的更高,走的更远更扎实。
我们听到李京阳的普通话已经说得相当不错了,这也是创新创业大赛的副成果,创新创业大赛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看看记者朋友有没有问题。
刚刚吴司长介绍,大赛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想请问教育部在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方面还有什么其他的新举措?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我可以把它总结一下,概括一下就有“六个起来”。第一个我们就是要建基地,样板树起来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建立了19个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此外教育部还建设了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校,用改革的标杆、示范来引领高校的创新创业改革走向深入。
第二个就是定标准,质量立起来了。陈宝生部长经常讲,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我们把它叫质量国标,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有了基本的依据。第三就是抓课程,根基强起来。我们打造了创新创业的线上线下的“金课”,给大家报几个数据,200所的示范校,就是创新创业改革的教育的示范校,建立了3400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6500多门的“专创融合”的特色示范课程,大学生选课人数达到了3400万人次,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健全。
第四就是强师资,结构优起来了。我们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其中各校示范校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有1万7千多人,兼职教师4万2千多人,我们还组织了将近4000场的双创教师培训,培训了双创教师34万人次的教师,有效提高了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水平。第五是推政策,活力热起来了。我们在大学里面全面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创新创业的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机制,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的制度,各示范校为206万名的大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的成绩单,五年期间有3700多名大学生暂时休学创业。
我想问的是在双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观还有给予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等等,我们觉得是比较重要的,请问学校在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上有什么比较好的经验和成果?谢谢。
我们认为一流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上,华南理工大学采取了很多的举措,努力地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首先是以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打造若干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团队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应用研究团队,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领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海外引进人才等组成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第四,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提升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我们学校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岗位考核上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贡献度以及成果转化的业绩等方面予以认定。在2017年修订的《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定》当中专门设置了学校科技转化类的评审和评价标准。
第五,积极聘请校外导师。华工有一大批企业家校友,在粤港澳大湾区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的老总是华工的校友,这些企业与华工师生互动非常密切,很多老师就跟这些校友的公司一起参与了全过程的实践的活动,所以在基础研究之外,对于实践这块非常重视。另外我们的学生,因为老师这样的关系,有很多校友的公司有机会进行实习,所以他们之间互动很紧密。这样的话我们在所有的各个环节当中都会把这些校友、企业家请到学校,让他们给同学们加大辅导的力度。同时,我们还专门请了投融资、风投这样的专家,不断完善学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培训师资的力量。截止到目前,我们请的相关方面的导师有200多人。
刚才景厅长介绍了激励青年学子投身于双创事业的举措,我想请问广东省在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互联网+”项目的落地孵化上有什么考虑和优惠政策?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连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举办,这对广东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为了激励广大的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事业,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广东省的各个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个人、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成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鼓励和奖励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设计阶段、打磨提升阶段,获奖之后落地孵化阶段、产业化阶段等等,这些阶段都有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奖励或贷款的支持,请大家到网上查一查就知道了。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广东是经济大省、广东是外贸大省、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广东有非常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广东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广东有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广东有良好的国际化交流的条件。这些有利的条件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敢闯、我会创”的宗旨和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广东不但要通过承办大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成果的运用,我们期待着这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涌现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有广阔前景的项目。我想,不管口音如何,我们都热切期待这些项目、这些团队、这些成果到广东落地,到广东孵化、到广东产业化,广东省教育厅愿意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谢谢。
刚才吴司长介绍了这次青年筑梦红色之旅聚焦脱贫攻坚取得了一些实效,能不能进一步介绍一下我们今年的特点和下一步的考虑?
谢谢主持人,刚才听吴司长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给广东省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同时也给扶贫的地方带来了增收的机会。我更关心咱们如何能够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咱们东北工业振兴地区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把成果落实到他们的一些地方去。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把中西部、东北的工业振兴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