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比2015年增加44290人。今天,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最新数据。
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介绍,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更好发挥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他说,五年来,高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指导推动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制作推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配套课件,点击下载量超过1800万次;2019年创新设立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权威专家及时导学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50余篇,累计培训200多万人次。
2020年6月,一项涵盖不同办学层次高校,涉及六大类学科专业5000余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学生的第三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98.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在师资队伍方面,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比2015年增加44290人。“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14.4%,其中专职教师由2015年的43353人增加到71749人,五年共增长65.5%。
为了培养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2018年起,我国首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800余人;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累计增加博硕士招生指标607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数量在各学科中名列前茅,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2000人,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
财政投入上,“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直接投入达4.7亿元。2020年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新设立1亿元的“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和建设,正在组织申报的“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教学创新中心等项目,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项目投入建设后,将对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记者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