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2020-12-1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教育部:构建系统化减负体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育部12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十三五”以来,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一些基础教育热点难点实现新突破。

  但学生负担重、家长焦虑大,仍是我国基础教育生态的突出问题,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趋之若鹜,学校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工具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问题仍然显著,下一步应该如何进行治理?

  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十三五”期间,出台减负三十条规定,明确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四方责任,着力构建系统化减负体系。

  积极推进学校建立课后服务制度,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全国36个大中城市66.2%的小学,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三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问题。

  全面清理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由105项减至35项,更加注重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坚持综合施策、内外联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了校外培训机构“先证后照”制度,重点整治无证无照、超前超标培训、违规收费、虚假宣传等问题,摸排整治了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

  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和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制度,有效保障家长和学生权益。与此同时,实施线上机构备案审查制度,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规范治理。

   指导各地规范作业管理

  家长群的出现方便了家校的沟通,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些困扰,如何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老师开展教学评价和精准分析学情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在发布会上说,“对于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个问题,教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

  “前不久,在山西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学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专门就作业管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五项重要管理的内容之一。目前,辽宁、山西、长沙等地都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作业管理的一些意见,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说。

  下一步,教育部将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举措,指导地方按照要求切实落实好作业的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比如学校作业的常规管理、年级和班级的统筹、教师试做和面批讲解、学生反馈和评估等方面的机制。

  第二,提升作业的质量。主要是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的基础上,优化作业的设计,创新作业的形式,强化实践性的作业,积极探索弹性作业、跨学科的作业。

  “我们也鼓励各地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科特点的基础性作业。”俞伟跃说。

  第三,加强日常监管。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但是,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跟学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他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家庭和学校在课后作业方面的职责边界要划清楚。

  “家庭、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支持孩子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布置作业的职责,组织孩子完成作业的职责,批改作业的职责是学校的。”他说。(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