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内容和编写过程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近几年,全国不同教育阶段的教材均在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更加强调教材统一。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由教育部教材局统一组织编写的普通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正式于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同样是这三科普通高中的统编教材,也于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未来各个教育阶段的教材还将出现哪些新变化?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了相关信息。
新教材落地困难不少 改进机制正在完善
发布会上透露,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普及的时间表是2022年前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
“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如是评价。
推进统编教材过程中困难不少,不少高中老师都曾向南方周末记者反映统编教材的落地难度大。一位市级重点高中的历史教研组长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历史新教材的编撰模式将原来的专题史改为通史体系,容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但叙述过于浓缩,表述不甚清晰,这给一线老师带来很大考验。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教材局协同基础司、教师司,正在系统安排三科教材的有关使用培训工作。“要解决全员培训的问题,所有使用三科教材的老师必须接受培训,形成了国家抓示范、省级抓骨干、县区抓全员、校级抓教研的培训体系。”
教材质量改进机制也在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教育部教材局正在定期组织编写专家调研回访,另一方面,从线上实时收集社会各界对教材的意见,并组织专家对建议进行研判。
申继亮强调,专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新成就进行研判,把这些新要求、新内容及时反映在教材里。比如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内容已经写入正在编写的教材。
结合目前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申继亮介绍,教材局将扩充“资料库”,比如教材局正在建设的语文学习选篇库。“因为教材的选篇数量有限,仅仅阅读教材里的文章是不够的,我们正在组织专家遴选与教材相适应的诵读学习的选篇库,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申继亮说。
对于思想政治或道德与法治科目,教育部教材局正组织专家收集整理案例库,帮助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历史科则在建设历史统编教材的配套资料库,对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历史资料也作收集汇总,让老师在备课、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当中,对这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此外,田慧生表示,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正在加紧编写,今年年底完成初稿,计划2021年下半年提交审核。
申继亮还透露,教育部还在加紧推进对其他学科教材的修订完善,预计2021年会启动义务教育所有学科教材的修订工作,完善新的教材体系。
“十三五”期间高校新增教材4.3万余种
在高等教育阶段,南方周末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教育部正在将教材建设、教材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职履责的评价内容,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双一流”建设评估的重要指标。
“‘双一流’最关键还是看人才培养得怎么样,一流的课程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渠道,教材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双一流”专家委员会一位成员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自2019年起,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遴选,把优秀教材建设作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硬指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式出版的、版权页标注“教材”字样的高校新增教材数量达4.3万余种,其中,理论课教材涵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还有为数不少的实验实践教材、实习实训教材,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材。
目前,教育部已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本科高校的1049门专业基础课和3676门专业核心课,制定了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建设与选用规范,鼓励高校选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秀教材。(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