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情况。封面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评价指南》明确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防止学业负担过重。
《评价指南》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规范使用审定教材,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建设,重视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不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等问题。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健全教学评价制度,注重教学诊断与改进;校长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
《评价指南》还指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健全并落实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社区、家长委员会等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制定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建设,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增进师生相互关爱,增强学校凝聚力;密切家校协同育人,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校园空间环境,建设健康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温馨校园、文明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评价指南》要求,健全作业管理办法,统筹调控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体水平及变化情况。(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