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2021-12-21来源:教育部

坚定不移 精准施策 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落地见效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郝奎刚

  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明确要求要按试点城市的标准、质量、进度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市“双减”专班在教育部悉心指导下,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勇于实践动作快

  一是迅速建立机构机制。教育部成立监管司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经过48小时工作,机构到位、8个编制到位,在全国率先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7月中旬,全市16个区教育局统筹近70个编制,均单独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随后立即组建市、区两级“双减”专班,建立工作机制,全力开展工作。

  二是严格加强资金监管。教育、金融等部门于8月13日联合印发《天津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账户开设、资金收取、款项划拨等方面的规定。组织20家银行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资金托管服务,10月15日上线了资金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选课、缴费全部线上管理,大大提升了监管质效。同时,在缴费系统中进一步向家长宣传政策,警示风险,努力实现全流程的预收费管控。

  三是率先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11月26日,市体育局、文旅局、科技局分别会同市教委制定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明确了组织机构设置、办学资金及经费保障、培训材料、从业人员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精准施策举措实

  一是建立高危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包保制度。9月下旬,制定并实施《高危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包保管理制度》,由相关区和单位包保一个或几个高危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其他区落实属地责任。市“双减”专班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制定防范化解风险措施,坚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目前,校外培训机构风险总体平稳可控。

  二是召开“四个会”夯实基层责任。中央“双减”文件颁布以后,市“双减”工作专班迅即组织全市各区第一时间召开区级专题工作会、中小学书记校长会、教师会和家长会。夯实基层责任,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三是建立绿色通道服务更加高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营转非”、“学转非”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双减”专班统筹协调作用,组织政务服务、市场监管、教育、民政、银行等单位协同办公,一站式服务。采取合并审批要件、精简审批环节、建立绿色通道等举措,最快可一天内办结,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

  三、持续推动力度大

  一是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在坚持常态化巡查基础上,区级“双减”专班每周组织联合执法检查,充分发挥社区综合管理功能,构建部门、街道、社区网格化动态排查机制。市“双减”专班每月开展综合督查,每次派出16个督查组,目前已组织6次全市范围的综合督查。通过“日巡查、周执法、月督查”机制,发现问题,建立台账,督办整改,形成管理闭环。

  二是严格落实各级责任。市“双减”专班已召集周例会、专题会、调度会达30余次,及时了解情况,研判风险,统筹调度各区在维稳处突、压减机构数量、“营转非”提速、查处隐形变异、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具体要求,压实各级责任。

  三是加大督查督办力度。采取“蓝军”暗访、点调抽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明察暗访,已责令整改1413家、顶格处理并曝光26家、立案查处21家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印发督办函、提示函、督查整改清单等方式,全面压实整改责任。对问题突出的区,迅即当面约谈,同时通报区委书记区长,专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四、狠抓落实效果佳

  一是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围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制定30余项指导意见、实施方案、配套制度,为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二是努力提高压减质量。截至12月20日,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2.17%,线上机构压减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完成“营转非”工作。

  三是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多次召开媒体通气会,报道我市“双减”工作举措成效,曝光违规校外培训机构,推出13期“双减在行动”专家访谈。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下一步,天津市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勇毅担当、砥砺前行,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的“一号工程”,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并进,确保党中央决策创造性地在天津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