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2021-12-29来源:教育部

勇担政治责任 助力乡村振兴

华南理工大学

  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华南理工大学应当承担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也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广东省的部署要求,举全校之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学校定点帮扶的云县成为云南省史上首次、滇西首批、临沧首个脱贫摘帽县,连续三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学校帮助广东省孔美村从昔日的“毒品村”变成网红美丽乡村,驻村工作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连续五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教育部最新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定点帮扶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在“巩固”上用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高标准推进帮扶任务落实落细。学校调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架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部门、院系领导多次带队到帮扶点调研,选派5名优秀干部进行压茬交接轮换,全面落实帮扶责任。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85.96万元,引进帮扶资金827.8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2241人次,购买农产品352.59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3045万元,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真正做到责任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学校还拓展帮扶内容,与临沧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就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校市合作。

  二是在“提升”上用力,着力发挥学校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赋能帮扶地区高质量发展。相较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势,在前期帮助云县制订“1+5”全域旅游规划、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品牌联盟”、支持司岗里果酒技术开发等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学校成立定点帮扶专家小组,实施“规划咨询科技指导”“产业振兴科技引领”“人才振兴科技助力”三大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在云县和孔美村设立乡村振兴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目前入驻企业3家、达成入驻意向8家。召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会,校地双方就9大类28个项目达成帮扶意向,正在逐项推进落实。科学规划孔美村“一院两区三线”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并获得广东省地方债支持,推动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发挥学校双创优势,在孔美村设立大学生振兴乡村双创试验区,设立80万元双创基金,已进入双创团队3个,注册公司1家,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和产业缺乏问题。

  三是在“创新”上用力,发挥学校综合优势,积极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华工方案”。2020年,学校对八年定点帮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思考,组织编写《精准扶贫模式的高校探索——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启示》丛书,提出了重教扶智、兴业扶产、振乡扶民“三扶一体”的精准扶贫“华工方案”。今年,我们在坚持精准扶贫成功做法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华工智慧”。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碳中和新乡村”帮扶模式,即以高校智库和科技为支撑,激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进而发展新能源、推进碳交易,促进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如学校研究团队和相关企业合作,推动渔光互补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等2万余亩,建设8000户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创建全国第一支“碳中和新乡村基金”等。目前“碳中和新乡村”模式已在广东、云南等多地推行,撬动超过40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华南理工大学将坚决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发挥学校独特优势和资源,持续深入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努力为助推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