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采访报道
2023-08-28来源:《环球时报》

由“静”到“动”,甲骨文体操让古文字“活”起来

  胳膊保持平行,右小臂向上、左小臂向下,就是甲骨文的“走”字;小指带动其余四指内旋转,手心冲下、提腕,两腿迈开,则是甲骨文的“舞”字……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华园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跟着老师学习“甲骨文广播体操”。中华园小学校长张丽娟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甲骨文体操目前在该校试行,秋季开学后将组织学生组建体操方阵,未来或将面向当地其他学校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阳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日前,教育部在河南安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情况。其中,安阳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经典案例,为我们进一步开拓了新思路。

  这套体操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发起,音乐学院编创完成,使用19个甲骨文,将古文字、音乐、舞蹈、体育等多学科巧妙融合,通过由“静”到“动”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古老的甲骨文字新的生命力,是致力于更具普及性的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甲骨文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安阳市是“七朝古都”,也是“中华字都”,这里孕育了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先后出土约16万片。

  在基础教育层面,安阳相继建成省、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7所。除了广播体操,甲骨文书屋、甲骨文社团等形式已经融入安阳学生的日常,校园中随处可见带有甲骨文元素的装饰和科普知识。安阳市每年还组织培训甲骨文骨干教师100名,为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走出校园,《环球时报》记者在走访中国文字博物馆时,发现馆内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游览。即将升入8年级的赵可欣是该馆公益活动“甲骨学堂”的老学员,她告诉记者,自己从6岁时就开始参加甲骨学堂的周末活动。“一开始是妈妈给我报名参加,后来,学习甲骨文知识成了我的爱好。在这里,我能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感受其魅力,弘扬家乡文化。”

  此外,在高校层面,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收集整理120年来甲骨文相关的资料,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发,3个阶段反复迭代形成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永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目前学界常用的几个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中,“殷契文渊”规模最大,且深受国际学者青睐。“偶尔实验室断电、平台维护更新时,几乎一定会有国外的甲骨学专家打来电话询问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动甲骨文研究做出重要指示,“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自殷墟甲骨文传承下来的汉字,一直绵延至今,是中华文明连续性最突出的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张丽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们在校园里探索甲骨文,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祖先的智慧和令人震撼的古代文明,传承中国文化根脉,从孩提时代就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洋)

责任编辑:许怡(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