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2023-09-20来源:教育部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全域实践“整体育人”,全面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成都市龙泉驿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自2010年起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启“顶层设计”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提炼出以“三性课堂”为基本样态的整体育人课堂改革主张与实践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与全员育人,在学科教学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补齐课堂教学的育人短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一、推行“三性课堂”,明确课堂转型方向

  三性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融合并重的学科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完成三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技能,突出学科本质,发展学生学习力;二是传承核心价值,注重品格培养,发展学生品格力;三是开展创新实践,强化实践创新,发展学生创造力(如图1)。三性课堂创造性开展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与全员育人的实践,推动学科课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科课堂的转型方向。三性课堂的三个观念包括“三大任务、全面育人”的育人观、“学生中心、发展取向”的学生观和“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观,在三个观念的引领下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文化逐步形成。

图1 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逻辑关系

  二、实践“三课四学两评”,形成全面育人的基本策略

  学科课堂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创造性地实践学科育人。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必须进行课程再造、教学范式重建和评价变革,三性课堂才能真正变成现实。“三课”方式的单元整体教学、“四学”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两评”方式的教育评价变革,共同构成学科课堂实践全面育人的基本策略(如图2)。

图2 三性课堂实践全面育人的基本策略

  一是重构“三课”,着眼于学科育人的课程再造。着眼于“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推行单元整体教学,通过“三课”进行课程再造。“三课”是单元课、学时课和整合课的简称,是进行课程再造的三种基本课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逻辑,将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三课”,分别实现整体概览、核心探究、素养提升。在课标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再造单元课程实现“三性”融合,以利于实现全面育人。二是实践“四学”,着力于全面育人的教学范式重建。通过个体首学、组内互学、组间群学和师生共学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范式重建,通过学习型小组建设、主导型教师角色站位、主体型学生学习等系列四学组织策略,在课堂上实施“活动育人”。个体首学是独立自主型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尝试实践等方式进行自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发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实践创新等育人价值。组内互学是小组互助型学习。通过组内学生的互相启发、补充与交流,使学习向纵深发展,同时将个体学习成果转换为集体学习成果;发挥人际交往、合作探究、分享互助、规则意识等育人价值。组间群学是群体对话型学习。通过集体汇报、组间质疑、互动答辩等活动,丰富视角、形成公共知识,将小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学习成果;发挥责任担当、善于反思、批判质疑、学会尊重等育人价值。师生共学是教师主导型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的群体学习,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果补充完善、提炼升华;发挥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道德情操等育人价值。三是开发“两评”,导向于课堂转型的评价变革。研制和应用“三性课堂评价要素”、完善和用好“学生发展质量测评”,是促进课堂转型的两个评价改革。三性课堂评价要素的使用,对学科课堂进行强力导向,促进学科课堂实践全面育人;建立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区,完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为师生改进教与学提供必要支持,有力促进教学过程的减负增效。首先,对三性课堂的评价要素从教育理念、课堂行为和教育效能三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教育行为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育效能包含了学习力发展、品格力发展和创造力发展。其次,全面开展学生发展质量测评。龙泉驿区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建设“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从2016年以来坚持开展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从最初重点监测的学业发展,到全面监测学生的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再到学生发展潜能测试,实现了义教段学生发展质量监测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区教科院建立了“龙泉驿区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定期发布《学生发展质量监测报告》,向相关主体(区教育局、区教科院、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必要的数据服务。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区域推进策略,全面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在区域性课堂变革的推进过程中,“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策略逐步形成,可以形象地用“陀螺模型”表述(如图3)。学科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课堂变革要推动理念(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课程(教什么、学什么)、教学(怎么教、怎么学)、评价(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和管理(为了教、为了学)等五大要素的同步变革。推进区域性课堂变革的整体思路是:“三性课堂”促进理念变革,“三课”促进课程变革,“四学”促进教学变革,“两评”促进评价变革,“区域推进”促进管理变革,辅之以“三性课堂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用,在师生的共同实践中实现课堂变革的真实发生。十三年间,龙泉驿区围绕理念变革、课程变革、教学变革、评价变革与管理变革,举行了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的八轮“讲师团巡讲”活动,教育局、教科院、教育集团、学校和全区教师协同参与,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团队学术引领,本区“草根专家”在研究和实践中成为中流砥柱。在全区小学教师广泛参与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龙泉驿方案。近年来,小学课堂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龙泉驿区小学四年级数学以552分位居四川省第一,比全国平均、四川省平均分别高出50分、69分,在中、西部地区也处于领先水平,处于“校间差异小、学业成绩高”的区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20-2022年龙泉驿区学生在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表现良好,绝大多数指标的发展水平高于成都市平均,部分指标居于成都市各区县前茅,彻底改变了龙泉驿区2012年以前各项数据全市全面垫底的现状。

图3 “五位一体”整体推进课堂变革的陀螺模型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