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优先发展乡村学前教育事业是振兴乡村战略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教育共富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与时代背景下,温州认真贯彻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通过重构规划图景、重构学习空间、重构课程建设、重构育人群体、重构治理方式等维度,创新乡村学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乡村幼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园教育内涵发展、优化乡村学前教育生态系统。“让每一个乡村娃都能享受与城里娃同品质的教育”成为现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贡献温州学前教育力量。
重构规划图景,加速优质资源扩容。一是共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率全省之先出台《温州市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编制相配套的《温州市未来乡村窗口园建设标准体系(导则)》。按照“大村独建、小村联办”原则布局幼儿园,村域型不足2000人的片区和周边村庄共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加速打造15分钟幼教服务圈,实现乡镇(村)公办园全覆盖。二是多措并举扩容公办资源。连续五年将新改扩建公办园列为市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掀起公办园建设热潮,累计建成乡村公办园195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5.88万个。同时,支持鼓励公办园覆盖面较低的区县改革创新、深挖资源,通过以租代建、回收盘活闲置资源,转型成“公办园”。平阳、苍南、龙港等地登记设立公办园121所,提供公办学位约3.2万个。按照一生一学期节约2000元计算,可为老百姓三年减轻1.28亿的费用,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普惠且优质家门口幼儿园。截止到目前,乡村公办园覆盖面达50.84%,五年来提升39.1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连创新高,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升等创优加速资源迭代。通过“撤并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助力乡村园补短提质。两年期间,对乡村存有的206所薄弱园实施全面整改,其中撤并157所,转设为新型公办园10所,等级晋升39所。全市乡村优质园覆盖面达到了77.8%,与市均(78%)水平相当,老百姓在乡村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教育成为现实。
重构教育空间,创新学教方式变革。一是以“破”打通室内外环境“最后一米”。破除教室“围墙”,班级区域与室外走廊场景融通;班级种植区与户外生态场域融通,实现室内外环境畅通无阻。乐清市龙凤桥幼儿园是一所小学改造园,运用加减平衡、多元组合、架起空间、内外链接的方式,破除隔断,小空间变大场景,顺利通过省一评审、市优秀装备园评定。二是以“拓”打通园内外空间“最后一百米”。盘活村里的人、物、境等资源,将园门打开,支持幼儿的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与邻里互动、与文化对话,创新构建“一个村就是一所园”的美好样态。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座落在千年古镇,从幼儿园步行100米、500米、1000米,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尽在身旁,形成了幼儿园就是无围墙的博物馆、村庄就是幼儿园的研学基地的教育场景。
重构育人群体,加码教育力量赋能。一是推行“政策优待”的用人机制。率全省之先出台《关于加强教师礼遇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乡村幼师生活补助对象及标准与城镇化进程同步调整,对考核合格的现任乡村教师给予津贴补助。仅2020年,全市乡村教师津补贴总投入达3亿元。同时,降低乡村教师申报晋升职称条件,在乡村幼儿园任教满15年和30年,表现优秀且仍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申报职称可不占所在幼儿园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二是实施“千万基金”的培优计划。通过课程定制、跨界跟岗等方式,三年内培育500名优秀乡村园长。现已开展4期,200名乡村园长走进上海、深圳、南京等幼教先锋地,接受理念的洗礼、专业的拔高。 重构治理方式,促成村园共富效应。一是帮扶结对,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教共之路”。建立健全“城镇园+乡村园”联盟发展机制,组建幼教“城乡帮扶共同体”,推行以城镇优质园为引领、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村级幼儿园为补充的教共梯队,助力城乡学前均衡发展。两年期间,创成省一级乡村园27所,现代化幼儿园3所。二是园村合作,走出园村融合发展的“和美之路”。制定园村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组建“童萌观察团”,通过“资源共享、价值联动、协作发展”的实施路径,孩子走进村庄为村容村貌出谋划策;村委入园为园所管理出资出力。瑞安市曹村村长与实验幼儿园的“小鬼当家”谈判3小时,将700平方米划给幼儿园做户外游戏场地;平阳县凤卧镇中心园的孩子是村里的小导游,为红色文化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