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在会上表示,近年来,聚焦缩小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投入政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
刘景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过去三年,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达14.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91%、33%、53%,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她介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在保障困难群体共同发展上,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点由“物”到“人”的转变。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园长开展深度培训。持续加大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投入力度,改善校园网络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刘景强调,在“严监管”上求实效,监督体系不断健全。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坚持“严”字当头,着力推进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凝聚教育经费监管合力,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学前教育方面,重在支持普惠发展,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义务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刘景表示,普通高中方面,继续支持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和多样化发展,提升县中质量。特殊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给予特殊孩子特殊的关爱。(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