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其中约40%去往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
任友群表示,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生力军,在各行各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持续上升。未来,全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
“我们在持续加强学术型博士培养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这是势在必行的。”任友群强调。
教育部已经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一,在法律层面对两类学位博士的学位授予条件分别作出要求。根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学位法(草案),学术学位博士和专业学位博士除均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外,学术学位博士还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须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而专业学位博士则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工作的能力,须在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第二,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大力发展博士专业学位。2022年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进一步丰富了专业学位类别,设立了气象、文物等博士级别的专业学位,将法律、应用心理、出版、风景园林、公共卫生一批专业学位类别也调整到了博士层次,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量比旧版大大增加,增加了177%。第三则是扩大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规模。在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上,持续加大对专业学位的支持投放力度。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8倍。
任友群指出,教育部将持续优化学科的专业布局,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强化分类审核与评价,深化全链条的改革,积极推进博士生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