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天津市河西区创新方式、综合施策 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2022-11-21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22〕第43期

  天津市河西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双减”工作任务目标,以“党建+”“制度+”“法治+”为抓手,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努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党建+”引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印发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通过“推进三个全覆盖”“创建三个平台”“强化三个保障”,着力建强校外培训机构党组织,以“党建+”引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一是推进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党建工作体系全覆盖。指导校外培训机构结合实际建立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对机构党建工作进行系统指导。及时向机构负责人传达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明确党建工作要求,定期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落细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设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办公室,建立基层党组织微信群,构建党委统筹、专人指导、专人负责的党建工作体系。二是创建学习平台、工作平台、党员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校外培训机构统一配发学习书籍和材料,组织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抓手,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积极为机构党员服务。三是强化组织保障、经费保障、阵地保障。建立党建工作巡查机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将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情况列为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从党费中列支专项资金作为机构党组织活动经费,建设党员活动室,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大力推进机构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

  以“制度+”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常态治理。紧紧围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规范办学、资金监管、风险防控等重点环节,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不断完善治理制度体系,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建立“日巡查、周检查、月督察”专项治理机制,确保治理有力有序。坚持每日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巡查,严格执行网格化管理,落实街道属地责任,统筹多方力量,对机构进行常态巡查,不断强化日常监管。坚持每周开展联合治理行动,组建14支联合检查组,重点围绕公示内容、收费管理等6个方面,根据各阶段工作重点每周开展联合摸排、包保检查、治理整顿,已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行动40余轮(次),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坚持每月开展随机抽查,采取“明察暗访”“双随机一公开”等形式,对机构的办学行为、收费管理、防疫安全等开展随机抽查。二是建立“最低余额预警+大额动账预警”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账户安全可控。加强与银行沟通,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状况,督促机构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引导家长通过预收费资金监管平台缴纳培训费,根据学员消课进度拨付培训费,并实时更新上报监管账户余额及学员变动情况。探索最低余额预警和大额动账预警的资金监管模式,有效防范化解“抽逃资金”“跑路”等风险隐患,保障预收费资金安全。截至目前,全区面向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的274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已签署银行资金监管协议,相关预收费已全部纳入监管。三是建立“培训材料专项抽查、从业人员定期排查”的办学监管制度,确保培训行为严格规范。落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指导校外培训机构认真对照、全面自查,提交培训材料清单和从业人员花名册,签署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完整性承诺书,并及时更新。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及自编材料开展抽查审核,重点检查教学内容和教研人员从业资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筑牢校外培训安全防线。

  以“法治+”促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坚持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警示震慑,切实维护家长学生合法权益。一是制定工作指引。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行政处罚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河西区关于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处置的工作指引》,确定四类“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明确吊销办学许可证、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处理方式和具体流程,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协同机制,规范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二是严查隐形变异。在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重点时段组织专项行动开展重点整治,严厉打击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持续严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无证无照机构及个人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等。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坚持“一机构一策略”,整体统筹、分段实施、协同推进的总体原则,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持续开展机构风险排查,建立问题线索转办机制和分类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隐患,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刘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