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高校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丝绸之路沿线教育合作交流——

陕西:拓展“一带一路”教育圈

2017-06-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大漠孤烟,驼铃声声;西风古道,胡马徐徐。站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墙上,历史的画卷,不经意间就在眼前铺开。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1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文化交融,与世界拥抱的热情和渴望,在这里世代相传。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重新激发起陕西人四海交友的热忱。至今,短短几年间,陕西教育与“一带一路”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搭建起了推动教育、文化乃至经济共同发展进步的“朋友圈”。

  搭建文化融通的桥梁

  在西北大学中亚学院,记者见到了一群肤色、发色各异,但都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留学生。

  马山,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他的祖先,百余年前从陕西迁至中亚;他的家乡,被称为“陕西村”。“我一直希望来中国,看看我的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这个外表看上去几乎与中国小伙子没什么区别的男孩腼腆地说,“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当教师,向他们传递中国文化。”

  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白振国,在51天里,背着行囊,穿越中国7个省份,行程3万公里,乘坐200多个小时的火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份文化之旅的体验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国文化令我如痴如醉!”

  正在攻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留学生李韩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美食文化。他说:“我要做好一座桥,一座连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桥,那是贸易之桥、友谊之桥!”

  ……

  西北大学中亚学院成立于2014年1月,致力于为中亚地区发展培养技术性、复合型人才,帮助中国学生学习中亚语言、文化。院长任惠莲介绍,该院对中亚各国留学生采取中亚学院和所学专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成立3年来已培养了1000余名中亚学生。

  “他们对西安、对中国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好地合作交流。”任惠莲说。

  为实施民心相通工程,2016年,西北大学与丝绸之路总商会签订联合培养国际学生合作协议,2017年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优秀的外国博士生和高端人才。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沟通,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和走近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丝绸之路国家间沟通的纽带。

  西安外国语大学不断拓展语种专业,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在该校波斯语的课堂上,来自伊朗的外教佳乐戴着耳机,用流利的中文和学生互动。由于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他刚刚被评为陕西优秀外籍教师。

  该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介绍,目前,学校已有22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小语种专业,采用“多语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都很抢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服务沿线国经济社会发展

  搜索一篇中文文章,点击翻译按钮,页面马上显示出英文的全文译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记者看到了神奇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学生们正在这里学习“技术写作与编辑”课程。

  这个平台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平台负责人曹达钦介绍,系统涵盖英语、韩语、日语、俄语、德语、泰语等多个语种,可通过人工电话口译与机器翻译结合的方式,为来到中国的“歪果仁”量身定制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百事通”。这个“百事通”不仅啥事都能问,还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前不久,在2017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举行期间,该呼叫中心以远程口译的方式为参展商及语言服务需求方提供了大量的电话口译服务。”曹达钦说。据了解,此前,该平台已应用于杭州G20峰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基于大数据提取及分析结果为国家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在陕西,各高校都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我国某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工程项目,去之前在中国招了百余名工人,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才发现,没有该国的劳动用工许可,这些工人都不能在本地作业;另一家企业则因为遭到外汇管制,不得不退出吉尔吉斯斯坦的市场……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及其团队,在国内多家赴中亚国家投资的企业调研时发现,由于不懂法律,很多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考虑到陕西是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最大的省份,在中国贸促会的支持下,刘亚军及其团队花大半年时间,收集了吉尔吉斯斯坦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法、投资法在内的30多部法律,最终整理出10万多字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别法律研究报告,为企业在土地、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风险防控指南。

  “这份报告,会由贸促会发放到企业手中,将大大降低他们在国外投资的风险和损失。”刘亚军说,“今后,我们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一整理法律国别报告。”

  西北政法大学还组建了法律智库——“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该研究院学科优势名声在外,外交部、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向其进行法律咨询,外交部还邀请研究院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菲南海争议》白皮书撰写。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说,这个研究院是西北地区开展“一带一路”法律合作交流中,最大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基地,也是国内首家针对“一带一路”中亚沿线国家开展法律培训的机构,为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和风险防范培训。

  西北大学在2014年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合作协议,计划从2014年开始,用10年时间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石油公司培养1000名左右石油化工类应用技术人才,有的采用“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吉尔吉斯斯坦工人来陕西,学习汉语、石油化工专业技术课程等;有的采用“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学校派教师赴吉尔吉斯斯坦对吉方员工进行汉语、中国文化、企业管理及专业技能培训。至今,该项目已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石油人才200余名。

  交流合作贯穿古今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盖头来。”被称为“现代张骞”的西北政法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近20年来数百次往返于丝路古道,最终把寻找大月氏的目光放在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处适宜游牧的山前地带。2013年,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签订了“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合作协议,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就此成立。

  几年来,去西北大学采访王建新的记者常常“扑空”,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考古发掘现场。而他的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果却不断传来:在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弄清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监控其保护状况。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所长阿穆尔丁感叹,乌国境内国际合作的考古项目,中国人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体计划,发掘面积小,发掘后重视保护遗址。中方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会推广中国伙伴的做法。

  除了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合作,近年来,西北大学不断发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科学和人才优势,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遗产保护,同时,建立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推出第一套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著作——《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完整地串起了东西交往的历史。

  西安交通大学则把目光投向现代文明的共荣发展和与丝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2015年,该校发起并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盟,形成了跨世界五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

  在这个国际化的“朋友圈”里,联盟高校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这个“朋友圈”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高校好友间成立了若干学科子联盟,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也不断深化。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说:“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民心相通,我们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就是要搭建一个公共平台,让世界各国共建共赢共享。”

  “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同时,拥有欧亚论坛、上合组织论坛、自贸区等平台,在丝路沿线国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优越的条件。当前,陕西省高校正在全力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丝路沿线教育合作交流。”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说。

  2014年3月,西北大学李建超等教授绘制完成了“丝绸之路路线图”,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中亚到罗马,没有国界。如今,在陕西高校的努力下,没有国界的丝绸之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