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建11个公共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强化专业建设引领产业发展

宁夏:贺兰山下崛起职教高地

2017-10-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9月11日,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精凭赶往银川中房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学校和该公司签约。自此,这家具有国家一级物业企业资质的公司,正式纳入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此前两天,正值“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召开,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秋玲在学校迎来了阿曼苏丹国政府代表团。半年前,学院承接该国杜古姆经济特区中国产业园阿曼籍员工的培养任务,实现了宁夏职教接收留学生零的突破。

  这只是宁夏职业院校加速驶入职教快车道的两个缩影。继2008年出台《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之后,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两个文件对宁夏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后者首次提出,要把宁夏打造成机制一流、特色领先的“西部职业教育高地”。

  “从长远看,职业教育是助推宁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宁夏教育厅厅长郭虎说。

  创新机制,学校共性需求由公共财政解决

  当前,共享概念席卷神州,而对宁夏职教人来说,“共享”是早已进行的实践。

  2014年,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自治区优势骨干产业零距离对接,宁夏启动投资4.4亿元,在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全力建设现代商贸、现代煤化工、现代农业等11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宁夏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晓军告诉记者,在实训中心建设之初,宁夏就在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新机制。

  公共实训中心设在院校,好处看得见:日常运营委托院校负责,运营团队由所在院校自行调配,一方面不额外增加人员编制,节约了人员支出;另一方面实训教学专业化程度更高,专业契合度也更高。

  可这种方式也容易让人看不懂。刚开始,陈晓军没少被前来参观的同行质询:“别的地方的实训中心像是建了个餐厅,大家各自去点菜吃。宁夏直接把‘厨房’建在了学校的院墙里,这怎么实现共享呢?”

  实际上,统筹协调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资源,正是园区管委会职责所在。各实训中心资产的所有权归管委会所有,运营团队的调整任免也必须征得管委会同意。各院校在共享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充分开放教师资源,实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讲座互通”的运行机制,同类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在原人事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也由管委会统筹安排使用。

  “现在,只要相关院校有需求,通过管委会完成信息发布、实训申请、计划制定、结果公示等相关程序,公共实训中心就可以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建筑技术公共实训中心负责人王其说。

  根据陈晓军掌握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宁夏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共完成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外院校学生共享实训课5315课时,园区内教师资源共享课超过2.1万课时。以公共实训中心为主要平台,宁夏还举办了两届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6场区域性、行业性技能大赛。到2018年,公共实训中心还将达到“三个50%”,即外院校实训课程安排达到50%、承接宁夏相关部门城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任务量达到50%、承接宁夏职业技能鉴定量达到50%。

  资源的集中、统筹、共享,指向的是宁夏职业院校的高水平、差异化发展。如今的宁夏,无论是自治区级或地市级的职业院校,还是县一级的职教中心、中职学校,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在政策、财力保障等方面的坚定支持,且办学方向非常明确,直指各级区域经济发展。

  在郭虎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宁夏发展职业教育的清晰思路,即夯实基础能力建设的“五个重点”:第一是对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第二是重点建设好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第三是重点支持5个地级市分别建设好一个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第四是重点支持人口在20万以上的县建设好一个县级职教中心,第五是重点建设好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目前,宁夏已建成西部地区较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占地8.8平方公里,入驻院校14所,在校生达到6.8万人。全自治区11所高职已有3所建成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院,19所全日制公办中职学校也有13所进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

  强化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呼应产业中提升

  “职业学校办学,得时刻跟紧产业发展。”从乡镇党委书记“转行”到宁夏工业学校当副校长两年多,史旭东得出这样的感悟。

  宁夏工业学校所在的石嘴山市曾经是宁夏的“工业长子”。半个多世纪以来,石嘴山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与此相伴,宁夏工业学校曾经红极一时的机电、采矿类专业,一度遭遇招生“滑铁卢”。

  近年来,石嘴山将“生态立市”作为第一战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生态转型,短短几年就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跃升到第16位。相对应的是,从2015年开始,宁夏工业学校调整办学方向,放弃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弱的专业,维持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的专业,强化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的专业,开设市场需求大的专业。

  经过“瘦身”,学校原有43个专业变成了27个。同时,学校还积极与本地、外地的大企业对接,采取“冠名班”“订单班”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多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还没毕业,就被合作企业“抢”光了。

  2015年,宁夏的高铁建设拉开序幕。学校迅速展开调研,确定与高铁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及合适的人才培养比例。经过几轮调研论证,学校决定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合作,共同设置高铁乘务专业。2017年夏天,该专业第一次招生,学校计划招收300人,报名的却有1400多人,招生组不得不分4次进行面试。

  在史旭东看来,人们原先讽刺职业教育是“黑板上种庄稼,课本里修汽车”,如今在宁夏工业学校有了强力反驳:学校的校企合作有了升级版——“引企入校”。比如,汽车修理专业和专业4S店合作,客户有车辆待修,可把车辆发往学校的生产实训基地修理。产生的效益返回学校,又可以补充到专业建设上。

  面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只是适应,够吗?中宁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宋万斌的体会是——“还必须引领”。

  枸杞产业是宁夏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中宁县的名片。过去,中宁县的枸杞产业散、小、乱的特点非常明显,尤其是对枸杞的价值转化能力很弱。宋万斌手边有一个统计数字:本地大约有85%的枸杞都是以干果的形式流转出去,仅仅15%的枸杞进行了深加工转化,与中宁县对自身“中国枸杞新科技研究推广开发区”的定位还有不小距离。

  2016年8月,一个现代枸杞保鲜加工公共实训中心在中宁职教中心投入使用,主要分为生产线和科研开发两大部分。这是宁夏唯一一个设置在宁夏职业教育园区之外,也是唯一一个落户县城的自治区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短短一年,中宁职教中心已经和多家枸杞生产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培训员工8000多人,还研制出了枸杞化妆品、枸杞面膜、枸杞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更有深意的是,实训中心的生产线覆盖了枸杞深加工生产链上的所有环节,对当地曾经各自为政的枸杞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还促进了零散的企业生产走向一体化。

  2017年5月,中宁县与天津杞源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目标直指枸杞研发及深加工开发。项目最终选择在中宁职教中心落地,看重的就是其所具有的枸杞科研成果转化潜能。

  精准帮扶,职教的扶贫效应从政府兜底中显现

  宁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经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相比,就读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家庭贫困的比例最大。

  “这是宁夏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宁夏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扶贫的理念。”宁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母宏英说。

  为了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宁夏实现了以省级为单位的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也正是在2013年,宁夏工业学校的教师张岩遇到了阿苏阿甲。这个来自四川省西昌市响水乡阿嘎保古村的19岁彝族男孩因为家庭贫困,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当时正在石嘴山市的一个工地上当小工。张岩介绍他到学校免费学习焊接专业。

  2015年,阿苏阿甲在“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上获得三等奖,成为宁夏中职院校该项目唯一获奖者。江苏的一家造船厂高薪聘请他到江苏工作,被他婉言谢绝。2016年毕业后,阿苏阿甲选择留在宁夏就业,还通过学校的“3+2”项目继续在高职深造。现在的他,已经在宁夏站稳了脚跟,不但带领家人走出了贫困,还带着全村人找到了脱贫的方向。

  9月14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强调:“突出职业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使职业教育成为贫困学子就学、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主渠道,实现‘职教培养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一户’。”

  如今,宁夏免费职业教育试点已经扩大到山区9个县(区)。这些地方的中职学生,在免除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还免除教科书费、住宿费,增加生活补助,每年共涉及奖补金额6200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农、林、师范类专业的宁夏籍学生,上高职也按每年4200元的标准免除学费。

  “精准脱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三五’期间的重大部署,职业教育肩负重任、责无旁贷。”郭虎说。(本报记者 张滢 张显峰 黄金鲁克)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