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迎接十九大 • 教育看变化⑩走进上海

黄浦江畔的教育好故事,记者这样讲述!

2017-08-19 来源:微言教育收藏

  小编的话

  上海作为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教育发展的国内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一直在不断扩大。在“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第10站采访活动中,14家媒体走进上海,围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地民族班建设两大主题进行了采访报道。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高校智库和内地民族班是什么样的吗?小编带您一起寻找答案。

人民日报

  《高校智库,如何与国家发展同步》(2017.08.10)

报道说

  

  “智库不是为了研究政策而研究政策,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一个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具体问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认为:“高校智库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智库,主要在于高校智库应该以学术为基础。要把社会问题、政策难点与自己的学术兴趣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以学术服务国家治理。”

记者丁雅诵说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发挥交叉优势,学科集群的优势,一方面让理论研究与政策咨询相结合,另一方面让文科与理工科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新华网

记者王琦说

  

  通过几天的采访,我对高校智库服务治国理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更让我触动的是投身在智库当中的那些青年教师,特别女性教师们,她们同时担当了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但依然忘我工作,为她们点赞!

中国青年报

  《高校智库中的85后头脑》(2017.07.12)

报道说

  

  在高校智库中,85后甚至90后的身影并不少见,他们活跃在学术研究一线,既服务于“庙堂之高”,又洞察“江湖之远”,同时还感受着“市井之重”,在参与治国理政中燃烧着自己的“小宇宙”。

记者孙庆玲说

  

  在年轻高校“智库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传承,让人感动。希望更多优秀的青年人能积极参与到治国理政中去,为中国梦增砖添瓦。

人民政协报

  《上海高校智库服务治国理政“进行时”》 (2017.7.12)

  《最深沉的爱是“树魂立根”》 (2017.07.19)

报道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复旦大学基于30多年“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和经验,探索“走进去”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这批学生刚到学校的时候,无论语言还是技术技能基础都相对较弱。”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金国介绍,针对内职班学生入校时汉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薄弱、技能知识基本空白的情况,学校通过调研,在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

记者解艳华说

  

  这次走进上海高校有很多惊喜,我们发现高校现在已经打破围墙,用自己的学科背景为国家的治国理政提供智慧支持,同时他们也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人才,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央广网

  《上海内地西藏班:高原的格桑花与浦江的白玉兰并蒂盛开》(2017.07.17)

报道说

  

  为让西藏学生们全方面发展,尽快了解上海、适应上海。学校开展了以管乐课程为代表的十余门选修课,满足孩子特长发展需求;共康大讲堂、名校一日行,激发孩子们梦想;参观吴淞码头军舰等现代国防设施、各类博物馆、外滩等上海标志性地标,让孩子们感受上海发展速度......

记者王启慧说

  

  让所有的孩子公平求学,老师们春风化雨,因材施教,为少数民族孩子成长倾注心血。

中国网

  《“国、校、家”联合,民族教育在上海落地生根》 (2017.07.14)

报道说

  

  在座谈会上,上海市共康中学校长唐怀琨将多年来的教学工作浓缩成了三个字——“国、校、家”。而这三字箴言,也道出了内地新疆班、西藏班教育工作者们的集体心声。所谓“国”,就是统一和团结。所谓“校”,就是要尽到一个学校的责任,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所谓“家”,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温暖舒适的家。

记者周继凤说

  

  在新疆班、西藏班的教学团队中,我感觉老师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承担着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承担着一个家长、一个培育者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

  《治国理政贡献高校智慧——上海高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探访》(2017.07.17)

  《“黄浦江畔也有我的家”——走进上海内地民族班》(2017.07.24)

报道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上海高校智库共争取到各级各类研究项目713项,先后递交决策咨询成果1020余篇,被录用、采纳或批示的成果近680篇,采纳率超过65%。

  

  “十一二岁的孩子来到千里之外的地方求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想家。”共康中学校长唐怀琨介绍,为了帮助西藏学生尽早融入上海的生活,共康中学开展了“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动,活动主要以“三结对”为载体。所谓“三结对”,是指师生结对,藏汉学生结对,藏族学生与街道居委会、单位部门结对。

记者焦以璇说

  

  采访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海高校的智慧直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研究的都是最前沿国家最急需的课题,高校智库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直接推动了相关文件的起草政策的落地,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电视台

  《复旦大学学者: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2017.08.10)

报道说

  

  一直以来,在西方媒体构建的话语体系下,我们在世界上传播中国声音时不断地遇到挑战。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紧密服务治国理政,助力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全新亮相。

  

  上海市闸北区共康中学是一所汉藏合校的寄宿制初中学校,为了让这些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求学的孩子们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学校让每一个教职员工都与藏族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结对子,主动关心藏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老师们除了陪孩子在学校唱歌打篮球,还经常带孩子们走出学校一起下饭馆、逛公园。

记者燕筱晴说

  

  当今中国高校扎根于时代,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撑。在一个又一个国家战略不断涌现的背后,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学者正在与时俱进地贡献着智慧。

中国高等教育

  《关注社会现实 对接国家战略——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治国理政与新型智库建设综述》(2017.08.09)

报道说

  

  如何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完善管理和运行制度,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活力?上海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海大学新型智库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一是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二是对重要的决策咨询成果予以奖励,三是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部门年度关键绩效指标。”上海大学副校长段勇指出。

记者王弘扬说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荟萃,优势明显,理应立时代桥头,树国家情怀,担发展重任。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当有所贡献,有所建树。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