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

2018-04-19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 郑志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日益迫切,普通高中教育要从整齐划一和标准化向个性化和多样化转变,高中教育功能必然也会更多元,高中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更紧密结合,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化发展的学习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自身特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规划人生。因此,学校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要进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

  普通高中教育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将核心素养培育内化为学校教育的自觉行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处理好考试文化制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矛盾,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实现高考成绩提高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致性。

  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基本路径和根本保证,学校课程要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对学校课程结构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整合规划,以“学校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包括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先修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兴趣特长课程等一系列课程群,满足学生结构性、方向性、个性化选课需求。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步完善课程建设与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学科教室建设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宗旨,建设成学生学习、实验的场所,为学生创设在内驱力驱使下主动学习的学科环境和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学科创新实验室建设在纵向上两头延伸,初高中衔接的实验课程资源和与大学衔接的实验课程资源。在横向上,拓展高中阶段多学科综合的课程资源,丰富基于探究性和项目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实验资源,构建学科前沿课程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资源。让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以研究型课程为主体推进选修课程实施策略。

  改革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完善必修课分层走班,选考科目选课走班,体音美学科分项走班,校本选修课自主选课全面走班。强化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背景下文化建设,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坚持学为中心,为学习者设计真实性的学习经历和情景性学习环境,打开学生求知成长“内部动力系统”,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理想志向和学习兴趣;提高心理智力系统,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构建方法技巧系统,提升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获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快车道。

  教学质量监控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实现功利转向追求人的发展价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富有学校个性、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适应新高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教与学过程整合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发展评价相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改进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让师生体验成功,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探索建立新型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全面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为每一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成长导师是学生的德育导师、选课选科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发展导师。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唤醒初心,唤醒梦想、唤醒对人生价值和幸福的追求,形成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多层教育梯度递进、多种教育途径并行策略,形成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群,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高校等单位,激活学生发展内驱力,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生涯能力。

  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结合,形成充分体现多元化,突出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校本化实施途径和保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走向育人与选拔的统一。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迫切需要重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构建管理重心下移和结构开放为特征,建立师生导向扁平化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过程、管理策略变革,营造与此相适应的学校文化。这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学生学习力,打造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高中教育。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