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农家菜进了学校 贫困户增了收入

贵州:一仗双赢“黔”力大

2019-01-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一边是种了白菜而苦于销路的贫困户,一边是为了寻找物美价廉白菜而苦于奔波的教师。原本不相关的两个群体,却因为一棵白菜,走到了一起。

  这样直面供需两侧改革的精巧创新,如今正在贵州的各级各类学校,释放着无限的“黔”力。

  “农户+学校”:小手牵出大市场

  平塘县是贵州省重点扶贫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较少民族——毛南族自治乡,这里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一亩。穿行在山谷中记者看到,山坡上石头中间“见缝插针”种庄稼,而且爬山种地很难,很多村民只好丢荒。就是这样一块扶贫中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12月成了黔南民族师院的扶贫对象。

  有一次座谈,一位村民试探性地说,自己种的粮食得留着自己吃,要不把多出来的菜收一收吧。

  黔南民族师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想,师院一共有1.6万名师生,每天食堂消费大米、猪肉、蔬菜等农产品10余吨,食堂每年至少需要采购农产品8000万元以上。一边是卖菜难、一边是需求大,扶贫何不从收购多余的蔬菜开始?

  “第一次去村里收购,老百姓挑着菜、抓着养的猪和鸡,来到了收购现场,有的甚至拿着一把葱来给我们。”陈治松说,量小、分散的问题摆在面前,“我们把这些农产品拉回学校,猪叫、鸡叫响彻了整个校园,当天晚上一直安排到凌晨2点多,才全部处理好”。

  订单生产、规模种菜的想法应运而生。师院先后组织卡蒲乡村干部、村民代表两次到邻近县考察产业扶贫,到学校食堂实地深入了解农产品需求情况,并组织专家召开座谈会。

  随后,师院拿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联合发改、工商等部门,按照不低于市场平均价收购;师院定期集中进村收购,现场直接给付现金;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村民种多少收多少,期限到2020年;师院组织涉农专业师生来村指导,一对一培训种菜,教会为止。

  渐渐地,村民的眼神从质疑到信任。这个学校不会跑、种多少都能收、价格不低于市场……一传十、十传百,给黔南民族师院种菜的好事,一下子就传遍了山乡。

  于是,在师院和驻村干部的引导和指导下,各村的合作社成立起来了,空闲的劳动力被分配到各个工种,弄种子、施肥、浇菜、收菜;原来一个村子分散种二十几种菜,现在一个村规模集中种两到三种菜。

  不经意间,村里的种菜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激发内生动力、注重产业扶贫”的理念,被扎扎实实地落到了黔南的大地上。

  小手牵出大市场。随之,“农户+学校”的这一巧妙牵手迅速走向全省。

  2018年3月,贵州省教育厅出台文件,坚持“教育主动作为、协调部门配合,遵循市场规律、行政积极引导,以购买引领生产、以集团化(联盟)统筹流通”的工作方法,推进5个方面的试点,把“校农结合”工作推向深入:

  ——由黔南州政府牵头,成立黔南州高校“校农结合”集团,统筹建立若干种养殖生产基地,由省供销社所属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作为购销平台,实现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按需配送、引领产业的统筹运行。

  ——由省教育厅牵头,成立职业院校“校农结合”联盟,由联盟成员学校共同推荐国有农产品流通企业作为购销平台,组织收购、检测、储存并统一按订单需求配送到联盟成员学校。

  ——由贵阳市、黔西南州、铜仁市教育局牵头,分别探索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校农结合”集中实施模式,全方位探索“校农结合”有效方法。

  目前,5个集团化试点已全面启动,每月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常用农产品达6000余吨。全省教育系统实现了“校农结合”全覆盖,全省学校食堂向贵州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采购总量的40%以上。同时,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学校设立“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窗口。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校农结合”带动省内398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发展,促进产业调整170万亩,覆盖贫困人口10.9万户42万余人。

  “线上+线下”:小需求孵出大数据

  走进位于遵义市高坪工业园区的汇川区吉仓商贸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建筑面积达21000多平方米的配送大楼里,常温蔬菜初加工、肉类精加工、检测中心、米面调味品仓库等多个仓库、功能区一应俱全,大楼外侧的发货月台上,30辆汽车正在有条不紊地装载着即将送往全区148所学校的农产品。

  平均每天3万余斤生鲜蔬菜、供货对象近10万人。这样大批量的运送如何保证准确无误?奥秘就在不远处的指挥中心。

  来到距离不远的汇川区“校农结合”大数据指挥中心,几十块屏幕上闪动着全区学校农产品供需数据、农村土地数据和天气气象数据。

  “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农村城镇信息互联互通,解决了农村信息孤岛问题。”中心负责人周良仁说,指挥中心把农产品特别是贫困户的农产品更加快速高效地通过智慧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到包括学生在内的汇川区市民手中。

  “但大数据指挥中心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周良仁说,大数据平台现已建成智慧物流配送中心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农村互联网产销信息发布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为中枢核心,通过分析用户订单需求数据、农村土地数据、天气气象数据得到本地可种养殖数据以及种养殖的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进而指导整个汇川区农产品的种养殖,科学引导整个汇川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鸡肉为例,经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全区学校食堂70天的鸡肉类总配送量26729斤,预计未来3个月鸡的需求量可达一万多只,经过对汇川区各村镇的环境与气候条件分析,最终汇川农投公司在汇川区松林镇分批次投放了一万只鸡苗,一方面解决了200多户贫困户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预计未来3个月到一年汇川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机关单位食堂都能吃到物美价廉的本地鸡肉。

  除了大数据分析系统,农村互联网产销信息发布系统则向全国推荐销售汇川“农味”。2018年以来,大数据指挥中心共帮助汇川区贫困乡镇完成8万份订单,实现近40万斤、575万元的农特产品销售额。

  供需两侧的“触网”,让信息实现了精准对接。有了这样的“智慧管家”,贫困户种菜更有底了,农户头疼的滞销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遵义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录建介绍,2018年4月,播州区乌江镇坪塘村(全省深度贫困村)5.3万斤莴笋出现滞销,得到消息后,该区利用“校农结合”的大数据网络,及时协调贵州弘泰源和三社融合公司(学校食材配送公司)立即与该村对接,10天内全部销完滞销莴笋,采购滞销蔬菜16.6万斤,产值10万余元,户均增收2500元,挽回了合作社的经济损失,保障了入社贫困户的收入。

  “原先种菜三季中有一季赚钱就不错了,现在三季都赚钱!”很多贫困户兴奋地说。

  “下一步,全省将依托生产基地,探索搭建统一的网络信息购销平台。”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说,购销平台下设配送中心,根据学校每天申报信息,集中配送、合理分配,承担起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作用,更好地调控平衡供需双方关系,实现学校与农业合作社、贫困户无缝对接。

  “1+N”:小支点撬动大扶贫

  走进位于安顺市西秀工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果蔬工坊项目基地,记者看到从西秀区“菜单式”蔬菜基地运送过来的辣椒,正在进行烘干等初加工。

  果蔬工坊隶属于西秀区的国有企业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到2亿元。“现在只是启用了两个厂房,进行简单的辣椒初加工,后期我们还会慢慢启用后面4个厂房,进行辣椒以及其他果蔬的深加工,生产辣椒酱、干果等产品。”公司总经理王珏说。

  全区312家中小学、幼儿园所需营养餐食材均由区级平台公司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统一配送。同样是在“校农结合”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下,西秀区根据不同土质和水文条件,把全区划分成4个产业区块,每个区块拥有多个“菜单式”蔬菜基地,每个基地分别种养殖不同类型的蔬菜、生猪和肉鸡。

  例如,西秀区充分结合岩腊乡山地较为突出的特点,积极引导岩腊乡农户开展生态鸡养殖;刘官乡土质属肥沃疏松沙壤土,所种植山药品种优良、口味纯正。

  “目前,西秀的扶贫绿色产品走进了机关单位、走进了大型超市,更走进了华南、华东等市场。”西秀区教育局副局长吴玉松介绍,西秀区实施的“菜单式”产业扶贫,不仅实现了“校农结合”的有效对接,还推动了企业规模化发展,最终引领全区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精准产业扶贫。

  “‘校农结合’是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扶贫任务艰巨的贵州全省的大扶贫。”贵州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调研员、校农结合专班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郭启光说。

  2018年5月,贵州省教育厅发文启动实施教育扶贫“1+N”计划,即以“校农结合”为引领和突破,实施包括学生精准资助、职业教育精准脱贫、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等在内的N项教育精准脱贫计划。

  以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为例,贵州将拓展和深化“省属院校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高等院校立足自身人才和科技优势,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大力推动高校全面参与贫困地区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在人才培训、智力帮扶、学生支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80后的“北漂”田翔,从北京辞职回到了家乡——安顺市西秀区“菜单式”蔬菜基地大西桥镇三铺村,当选村主任带领村民在原本丢荒的土地上进行订单式种植;

  在黔南州平塘县卡蒲乡“校农结合”配送中心,农产品检测实验室成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农学食品等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而旁边办公室的门口则挂上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牌子,成为政府给毛南族村民宣讲扶贫政策、传授种养殖技术的基地;

  很多地方的贫困村老人都高兴地说:“儿子和媳妇回来了,地里的蔬菜出山了,乡村振兴有希望了。”(本报记者 禹跃昆 朱梦聪)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