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大学学生发挥学科优势,推动边远地区学校饮水问题改善

“清泉计划”让农村校喝上干净水

2019-08-2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近日,一个名为“清泉计划”的社会实践团队又一次来到贵州,这源于7年前的一场对话——

  “这水很脏,你们为什么还要喝呢?”“我们知道脏,但是喝不死,我们不怕。”

  问话的谢肖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当年,他赴贵州支教,一个学生给他递了一杯水,他将水样带回学校检测,结果在水中发现了一类致癌物——砷,水质已经严重超标。

  “一杯干净水,本不该是件奢侈的事情。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却很难实现。”谢肖决定做些什么。

  2013年1月,武汉大学“清泉计划”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团队成立的第一年暑假,谢肖带领9名成员,开展了一次为期12天的云贵水质调研。

  调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团队成员担忧,孩子们若长期喝这种未经任何净化措施处理的生水,对身体影响很大。

  “我们没有能力解决水污染问题,但可以通过终端净水的方式,给学校捐赠饮水设备,让学生喝上干净水。”2014年春天,经过精心准备,“清泉计划”入围首届湖北省人道主义创意大赛十强,赢得了5万元的社会实践经费。

  这一年暑假,团队来到调研的问题校之一——贵州省榕江县八开乡中心校,为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3台净水设备和500个优质水杯。

  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泛黄且夹杂泥沙,当接通净水器的电源后,直饮水的水管中流出了清澈透明的水。

  孩子们一窝蜂涌来,争先恐后地去接饮用水。一个小女孩拿起水杯喝了口水,瞪大眼睛说:“这个水有点儿甜!”

  他们在访谈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祖祖辈辈都这么喝,反正喝不死。”成员们开始意识到,健康饮水,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于是,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团队成员们开始尝试进行饮水安全教育。

  激光笔穿透水滴的实验“暴露”水中微生物,碘钟实验展示水的颜色由清变浊的循环过程……他们在课堂上开展趣味实验,纠正孩子们直接饮用生水的习惯。

  2017年,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教育学专家、社会儿童工作者等专业人士,自主编写了分别适用于低、中、高年级的三套健康饮水科普教材,用更科学规范的方式传递饮水安全和护水爱水知识。

  如何把这些理念和知识传递给更多边远地区的孩子呢?

  “清泉计划”联合“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种太阳”等华中高校支教联盟以及“美丽中国”公益组织,将饮水安全课堂推广至云南、贵州等省份的13个支教地,建立“饮水安全示范工程试点学校”25所,联系企业与社会公益组织捐赠净水设备29台、优质水杯3000个,把健康饮水的理念传递给了数万名儿童。(本报记者 于珍)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