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志合越山海

——有色金属行业与职业教育协同“走出去”赴赞比亚办学记

2019-08-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近日,位于赞比亚铜带省卢安夏市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获得赞方学历教育的办学许可,迎来首场开学典礼。赞比亚中资企业25名当地员工和74名学生一起成为这所中国在赞比亚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的首批学生。

  这标志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教育部批复的我国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办学达到新高度。

  中赞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学生之一乌奇芝·姆翰苟在视频中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当地一家中资企业上班,他现在能到中国的学校学习技术,将来希望进入中资企业工作。

  解用工难题,行业携手院校“走出去”

  “赞比亚青年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赞比亚高教部部长布莱恩·穆新巴说,“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将为赞比亚职业教育带来革新,为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探访这所被赞方高度称赞的学校来历,时间还要还原到3年多前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用工难、文化融合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宋凯告诉记者,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走出去”先行行业之一,多年来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产能合作。按照要求,雇佣一个中国员工,必须为当地提供10个就业岗位,但是由于赞比亚当地教育基础薄弱,众多“走出去”企业都面临着员工综合素质不高、跨文化融合能力较弱的难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

  “举个例子,企业需要焊一根水管,找来当地拿着焊工证的工人干了一天,一试水四处跑冒滴漏。”中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梁赤民说。根据前期调研数据,赞比亚总人口1600万人,劳动力500多万人,其中受过小学教育的比例为80%,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为40%,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为20%,受过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到10%,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3%。具体到职业教育,该国职业教育管理局(TEVETA)局长塔卡伊萨更不讳言存在着“师资短缺、课程教材研发缓慢、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需求有很大差距”等四大问题。

  为了解决企业境外人才队伍素质低的问题,一些企业也曾尝试培训当地员工,投资建设了内部培训机构或技工学校,但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和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教育的质量、数量仍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能否借鉴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法,利用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来解决企业在海外经营遇到的问题?”这一想法得到了中赞各方的积极响应。2015年底,中国教育部批复同意依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及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作为试点企业,在赞比亚开展我国第一批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

  此后,中国有色集团作为试点企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学校作为试点院校,开始为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探路。

  补专业空白,中国标准走入赞比亚

  “我们的焊工班一次招收25人,但每期都有上百人报名。”梁赤民告诉记者,试点3年来,8所院校已派出近70名教师,为当地培训600多名员工。

  “然而,要培养懂得中国技术、了解中国文化、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工人,短期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按照计划,试点企业和院校开始在赞比亚筹建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

  办学校就要有专业,中国的学校要教什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唐正清对企业调研中的一幕印象深刻:“生产线上电机坏了,当地工人不会修,好一点的能拆下来换个新的,地上摆一排旧电机等着中国技术人员过去修。那得备用多少才够啊,这都是生产成本。”

  从企业需求出发,从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各试点院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决定向赞比亚职业教育管理局申报6个专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秦景俊告诉记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在国内招生特别好,毕业去向主要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除建筑工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是赞比亚目前没有的。按照赞比亚相关规定,要办这些专业,必须先有专业标准。赞方回复称:“要等赞比亚拿出这些专业标准,时间较长、难度较大,一时也没有人手能做这件事情。”这样一来,原定2018年筹建、2019年正式招生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况且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能一味等待。

  “能不能由我们来承担专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试点院校跃跃欲试。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而参与试点的院校中也有部分教师参与了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

  进行了多次磋商,赞比亚职业教育管理局同意这5个新专业标准由中方制定,再由赞比亚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形成赞比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就这样,5所院校分别对本校开设的专业启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由专家统稿后报赞比亚职业教育管理局。经过赞方两次严格的专家评审,今年3月20日,赞比亚职业教育管理局正式批准了这五大专业。

  从制定到批复,仅用了半年时间。“这意味着,不仅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依据这些标准开设专业,今后赞比亚所有学校开设相关专业都要依据这些标准。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正式进入赞比亚,成为赞比亚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这也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得到了广泛认可。”梁赤民自豪地说。

  混合所有制,为教育“走出去”探路

  “新专业是否能找到合格的讲师?是否有足够的数控机床、铣床、自动化机床和其他必要的机械来完成这些项目?学院的学生对机械的预期比例是多少?新设备预计何时到达赞比亚?”

  在申报专业时,赞比亚专家连发四问,恰恰道出了海外办学的难度。而逐个突破这些问题,让赞比亚人不禁赞叹中国智慧和中国速度。

  如今,在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近3000平方米的实训室内,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钻床、刨床、电工操作台等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梁赤民告诉记者,从批复专业到从国内运出实训设备,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当时装了整整7个集装箱。

  然而,就是实训设备这件事,一度成了卡脖子的问题。当地买不到,从国内运,又面临国有资产处置的种种要求。最后,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从源头上想办法,在办学体制上进行探索,采取总院加二级分院的模式,将每个二级学院作为国内一所试点学院的海外分院。这样一来,各校提供的设备还归本校所有,而不是流失到别的机构。

  “我们正在探索的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办学,未来将成立董事会对学校进行管理。”梁赤民介绍,“学校的校舍由中色集团提供,企业在购买矿山时打包买下了当地的卢安夏技工学校,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日常办学运转的经费,目前由各个试点院校解决,将来则以学费收入为主。此外,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项目支持,是名副其实的政校行企联合‘走出去’。”

  记者注意到,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在揭牌仪式上挂起了多块牌子——国内高职院校分院、企业培训中心、孔子课堂。梁赤民说:“每一块牌子的背后,都有一方的支持,也代表了我们在海外的一份责任。”

  在师资方面,学院聘用了原卢安夏技工学校的13名教师,又在当地新招聘了12名教师。中方每所学校从国内派出两到三名教师,负责教学管理和开设工业汉语课程。这25名赞比亚教师分批送到中国的高职院校接受培训,熟悉中国设备,掌握中国技术。

  为什么不从中国派现成的教师?梁赤民解释说,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全部依靠国内输血是不可持续的,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自己造血,将来要走上自我滚动发展的路。

  “比如说,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出路问题。和企业联合设奖学金,优先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以此来增加学校对学生和企业的吸引力。目前,已有一些企业看到我们学校的实训设备,提出把部分配件加工环节纳入学校的生产实训。”梁赤民说,“赞比亚处于大发展时期,人才缺口很大,下一步我们除了服务中资企业,也着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今年准备申报旅游、宝石加工、汽车维修、新能源等专业。这些想法跟当地政府沟通,他们非常感兴趣。”

  下一步,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还将在中色集团下属的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内,建设面积更大的新校区,积极筹建“鲁班工坊”。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我国通过确认考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入区企业共计933家,累计投资209.6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4.7万个。中赞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将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海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本报记者 高靓)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