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综合施策 在持续加强中不断推进

教育部2019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综述

2020-04-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收藏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小伟)2019年,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精准施策,扎实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着力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取得新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完善推进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会同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综合管理和督促检查。2019年9月,召开联席会议机制第一次会议,总结《实施方案》施行一年来工作进展,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商请科技部、民政部、医保局、中科院、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加入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由9个增至15个。抓好主体责任落实。会同卫生健康委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按程序印发《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联合卫生健康委开展2019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工作调研,指导地方做好2019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监测。持续强化部署推进。4月3日,召开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暨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视频会议,陈宝生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部署推进重点工作。指导出台省级方案。各省份均印发了省级近视防控实施方案,指导督促各地各校抓好抓实近视防控。贯彻主体思路。贯彻“一增一减一保障”主体思路,促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健康成长。增加体育锻炼。推动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引导督促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2小时户外活动。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践行学生公约活动,强体魄,保健康,引导学生养成爱眼护眼良好习惯。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保证幼儿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减轻学业负担。指导和督促各地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格依照课标教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治理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环境“小学化”、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等问题。强化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从源头上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防控举措。

  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免试就近入学。部署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各省份均制定了包括办学场所等要求在内的校外培训机构设置细化标准。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要求校外线上培训平台应具备护眼功能。排查718家线上培训机构,同时,组织线下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指导督促各地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作,推动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平均比例为3.98%,超大班额为0.24%。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持续改善校舍条件。指导各地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规划,实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21个省份出台了省级专项规划。

  落实重点举措,开展改革试验。建设29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84个试点县(市、区),完善工作规范和标准,强化示范引领,推介典型经验。遴选高校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将用眼常识、视力保护等纳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小学1—2年级学生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初步了解用眼等个人卫生常识,按要求做眼保健操。3—4年级学生了解近视预防等知识,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视力。5—6年级学生了解近视及有关疾病预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配合卫生健康委制定中小学教材、教辅及纸张强制性标准。培养信息素养。部署要求学校科学规范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产品,控制学生使用时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

  强化学科支撑,设置学科专业。支持高校自主设置近视防控相关学科和专业。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自主设置眼视光学、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中医眼科学等二级学科。南开大学等4所高校增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增设眼视光学专业,内蒙古医科大学等26所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国高职学校设置眼视光技术专业点69个、健康管理专业点67个、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点121个,中职学校设置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点33个。加强专业培养。将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专业、南京医科大学眼视光学专业认定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面向本科临床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学生开展眼科学相关课程教育,面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发布眼视光技术、健康管理等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称政策。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职称评审,高校保健教师、健康教育教师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

  推进科学研究,做好理论研究。设立“新中国70年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专项研究,围绕近视防控等重点任务,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中国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特征及其与近视的关系研究”等40余项,深化青少年视力健康研究。加强实证研究。加强近视成因研究,支持北京大学承担《学生电子屏教学应用诱发近视的多中心试验研究》,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指导防控近视。深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认定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眼视光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加大财政投入。新增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项经费1680万元。中央财政安排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165.3亿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资金293.5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补助资金54.2亿元,支持各地改善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按相关规定和标准配备必要的药械设备及相关监测检查设备等。

  深化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引导。编发《教育部简报》“全国各省(区、市)扎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在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上发布《重视近视防控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倡议。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介绍近视防控工作思路举措与进展成效。用好教育契机。将近视防控作为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开展2019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宣讲。遴选85名专家组成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开展线上线下系列宣讲和调研督导。组织专家宣讲团集体备课,统一宣讲大纲。全年开展了900场次宣讲,覆盖学生和家长5000万人次。预防网络沉迷。引导学生健康上网,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发放《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倡导家长尽好监护人职责,引导孩子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加强校外教育。组织开展“圆梦蒲公英”等专题教育活动,发挥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营)地作用,推动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综合实践,引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缓解用眼疲劳。推进家庭教育。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组织专家发表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强化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形成家长、学校防控近视合力。搭建网络平台。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建设近视防控专题网页,发布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视力保护系列科普作品。拓展宣传载体。在北京市公交站台60个广告位投放近视防控和健康教育公益广告,向各地各校印发3万份健康教育海报,推动近视防控和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强化督导监测,规范近视矫正。联合有关部门印发通知,规范近视矫正。开展2019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完善督导评估。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体质健康、免试就近入学、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化建设、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作为评估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的重要内容。督导检查7个省(市)6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估9.18万所幼儿园办园行为,落实“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等要求。强化质量监测。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包括视力测查内容,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开展体育与健康抽样监测,发布《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实施重点调研。在全国开展新一轮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把视力作为重点监测项目。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