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大学“四个聚焦”推动新农科建设发展

2020-10-23 来源:浙江大学收藏

  浙江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落实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一流目标、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着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发展。

  聚焦一流目标,统筹谋划把方向。加强规划设计,召开党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专题学习会,开展专题调研,迅速掀起学习重要回信精神热潮。召开推进涉农学科发展大会,出台《关于深化改革转变方式 加快推进涉农学科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涉农学科发展协调工作小组,在涉农学院推行“一院一策”改革,进一步阐明发展方向,理顺体制机制。凝练学科方向,持续推进“生物学”等10个高峰学科和“食品智造与精准营养”等2个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创新2030计划”,深化“生态文明与环境科技创新”“农业设计育种”会聚研究计划,实施“‘农+X’学科会聚计划”,引导农科与工医信文科开展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引领创新,启动“十四五”战略预测研究项目,试点基于数字农业的Agri-X科研特区。深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11”引智基地等平台建设,在污染土壤修复、禽流感防治等关键性领域加强科研攻关。

  聚焦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求卓越。创新培养模式,开设“神农班”,实行“1+1+1”导师组制,实施全球领袖素养“A+B”计划,致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的农科领军创新人才,目前“神农班”已招收90名学生。开展“农+X”多学科交叉博士生培养,致力培养多学科背景、能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目前共有在校学生62人。优化学科专业,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将18个涉农专业优化至15个,将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从4年优化至5年,推进“智慧农业”等新兴交叉农科专业建设。提升课程质量,在夯实“通专跨融合、四课堂融通”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农医工信文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耦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动配合的高水平课程群,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高才。目前学校建有农科类通识课程约4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5门、MOOC课程20门、“课程思政”项目10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9项,现代农业实践教学基地36个。开展联合培养,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学位留学生,持续推动涉农国际化人才培养。

  聚焦教师队伍,引育并举激活力。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百人计划、预聘—长聘教职制度,组建“食物系统与政策”“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等一批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设立“求是特聘技术创新岗”,将“百人计划”C类(农科)遴选范围扩大至所有涉农学科。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研究为主岗和农业推广岗两类教师高级职务任职条件,实施特聘研究员制度并制定岗位实施细则,在第二轮师资队伍定编定岗中给涉农学院和单位增加编制,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兽医学等师资规模偏小的一级学科给予倾斜支持。实施“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优秀人才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中青年领军人才,涉农学科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规模总数和新增数居涉农高校前列。

  聚焦社会服务,扎根大地担使命。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深入推进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等建设,牵头发起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聚焦“两山”理论成立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积极做好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广,创新建立“稻鱼共生系统”“农业创业园”“首席专家制”“农民学院”“1+1+N”等扶农帮农新机制,打造“源头创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有机结合、三轮驱动的孵化创新链,着力打造社会服务的“浙大模式”。大力推进精准帮扶云南省景东县相关工作,今年5月景东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助力贵州省台江县脱贫攻坚,做好援藏援疆和帮扶金华市武义县等工作。举办“‘立足强农兴农 服务乡村振兴’空中双选会”,鼓励引导农科学子到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近年来涉农学科毕业生选调生录取、赴西部和基层就业人数不断增长。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