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大学:雷锋精神在实践育人中焕发新彩

2012-02-23 来源:武汉大学收藏

  弘扬雷锋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武汉大学将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以文化和道德的力量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健全长效机制、打造品牌项目、选树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形成了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

  长效机制让雷锋精神充满活力。学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一是实行学分激励办法。学校明确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为学生必修课,每学年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计1个学分,每个学生至少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搭建活动平台。学校在全国各地建设了26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16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和100多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学生将雷锋精神贯穿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近年来,武汉大学400余名研究生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120余项,提交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270多篇,举办实用知识、技能培训40多场,提出合理化建议500余条,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实际。

  品牌项目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学校用活项目制,打造雷锋精神活动品牌。一是深化研究。依托青年研究中心,围绕“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在志愿服务中的发展”、“大学生如何弘扬雷锋精神”等研究课题进行立项,营造学习雷锋精神、挖掘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学生以问卷调研和主题访谈等形式承接并完成了课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开创了广泛探讨青年志愿服务理论、以理论促实践的工作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志愿服务骨干的理论水平。二是强化实践。将雷锋精神植入社会实践,升华为公益项目品牌。武汉大学志愿者策划实施“梦想花开”项目,自行筹措资金50余万元,在湖北恩施建立11间“艺体教室”,为大山里的孩子提供综合素质教育,项目获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教育公益项目。四年以来,武汉大学学子积极开展“种太阳”关爱留守儿童入户支教活动,2000多名志愿者为近4000名留守儿童提供了576.2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在校内,志愿者组建100支小分队,与100名空巢老人结对,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先进典型让雷锋精神蔚然成风。学校充分运用典型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践行雷锋精神。一是选树学生身边典型。学校每年都开展珞珈风云学子、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杰出志愿服务项目、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背着父亲上学的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赴贵州义务支教不幸遇难的“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赵小亭,为汶川地震捐献50万元医用生物敷料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创业典型吴斌,先后献血38次并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陶孝芳,开展急救知识宣讲培训千余场的“湖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卢章洪等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使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学校通过广播、网络、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在榜样的引领和带动下,践行雷锋精神在校园中已形成风尚。陶孝芳就是在听入学报告时成为黄来女的“粉丝”,开始热心献血,她又带动班上全部同学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在赵小亭的影响下,近百支小亭服务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支医支教、法律援助、城市规划等活动。仅2011年,武汉大学志愿者就向近20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发放了书包、文具,捐赠了10000余册图书,举办理论宣讲会10余场、主题展览30余场,举办农业科技知识普及讲座30余场,播放红色电影20余场。

  目前,武汉大学每年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达到30000余人次,已有17000余人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学习雷锋活动已经在学校机制化、常态化。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成长成才,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引领了当代青年的时代新风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