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福州馆小学书记兼校长 王玉芬

  在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前夕,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学生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给予了科学、规范、全面、具体的指导,为学校全面深入推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促进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了根本而有力的保障。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应急疏散演练应急预案、组织应急疏散演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证,让我们基层学校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什么教育部要出台这样一个“指南”?在目的意义中讲得非常明确,简单的说,一是“供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二是“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现在,每个学校、幼儿园都有安全预案、也都在组织各类疏散演习。但由于地区、人员、场地的差异,组织疏散演习的方式和效果也很不一样。而要保证疏散演习真正达到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的目的,就要让疏散演习更加规范、更加到位,而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怎样组织疏散演练才能保证实际的效果呢?“指南”对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而且广泛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开展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应急疏散演练时做参考。

  在基本原则当中,指南“从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个方面为学校组织者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任何演练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演练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际演练要保证安全,演练结束要及时总结,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目标,这是组织好演练的基础和保障。

  这个指南不仅有明确的要求,最让我们学校受益的还有具体的指导,从演练准备阶段:如何制定演练方案,演练方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演练组织结构应该有哪些,主要职责是什么;演练前的安全教育应讲哪些;以及演练前,应选择怎样的疏散场所,对疏散通道、疏散路线、疏散用语、警报信号、疏散时间以及演练的次数,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细致的指导,非常有利于学校对照指南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演练方案。

  特别是演练实施阶段,从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方面,从宣布演练开始到结束,一步一步做什么,怎样做,对师生的要求、各个组织机构的分工,甚至口令说什么,怎么说,演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什么,都非常具体的写了出来。给基层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实的范本。

  纵观整个指南,既有明确的要求,又有具体的做法;既有科学规范的要求,又有全面细致的指导,为中小学幼儿园更有实效地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演练实效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操作性非常强的指导性、服务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