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校园安全管理处处长 潘伟川

  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是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最近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明确了学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的具体规程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指导学校贯彻落实好《指南》谈几点想法。

  一、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科学性的评估

  学校应急演练预案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保证演练成功、达到既定目标的基础。实践中,应急演练预案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应急演练预案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应急预案设置得不科学,预案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难以起到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减少学校财产损失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制定工作的指导,学校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演练预案后,应邀请消防、公安、防震减灾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演练预案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定期修订预案,使预案真正符合“实战”需要,科学指导“实战”。

  二、督促学校加强应急演练预案学习和模拟演练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学校抓好应急预案的学习,各岗位人员要熟悉发生突发事件时各自的工作职责,部分重要岗位应设置AB岗,一旦有人员未能到岗,确保有相应的人员接替或兼顾其工作。在演练开始前要指导学校进行“纸上谈兵”,通过口头或模型模拟演练,使参与演练的人员都能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各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要求学校在开展演练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各警示信号的意义、牢记各自的疏散路径和要求,教育学生在演练时不能嬉闹,确保安全疏散。

  三、指导学校做好应急物资配备检查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应急保障,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并定期检查应急物资是否充足、性能是否良好。学校要建立应急广播或指令发布系统,防止因断电等状况导致指令无法传送造成应急处置混乱。同时储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口哨、手持式扩音器、警报发声器等装配,用于相关岗位人员现场维持秩序需要,保证疏散安全。

  四、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观摩活动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要求,定期组织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应急演练观摩活动,提高学校应急演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的安全应急水平。教育部门要重点指导学校针对易造成师生群死群伤的火灾、地震、校车事故等领域开展演练,并从较单一的教室或学生寝室疏散逐步扩大到专用教室、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等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演练。演练要求可从熟悉路线、听懂指令、有序到达指定区域,逐步提升到“又好又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疏散,从而达到“原则上中学生2分钟以内,小学生3分钟以内完成”的疏散要求。当然,疏散具体时间应视学校具体环境而定,但火灾、地震等灾害的逃生时间在2分钟左右,因此各校在设置逃生路线和安全区域时应尽量遵循客观规律,努力保证2分钟左右可疏散到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