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融入课堂。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组织观看视频、模拟表演、唱儿歌等,将预防溺水教育、地震逃生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救生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融入活动。安徽、陕西等地举办“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周”,征集宣传标语、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知识。融入生活。黑龙江等地中小学把消防安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消防安全“家庭作业”,制定逃生计划、绘制路线图、举行消防疏散演练,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

  完善制度机制,落实安全管理职责。责任机制。河北等地逐级、逐岗位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严格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学校安全管理全覆盖。排查机制。吉林开展校车、校舍、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大排查,杜绝安全隐患。浙江开展“学生安全千万家”活动,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全面摸排和安全教育家访,把防溺水教育送进每一个家庭。联动机制。重庆、山东等地中小学通过家访、约谈、电话访问等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发布预防溺水、自然灾害等安全提示,形成家校合力,确保学生安全。北京、新疆等地教育部门主动协调公安、司法、卫生、工商等部门,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加强警校联防联动,为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提供保障。

  强化安防措施,打造安全保障体系。充实人防。山东等地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进行24小时值守监控,组织教师值班,学生协管,做到“校园安全,人人参与”。湖南、河南等地在事故多发水域设立安全巡视员或监督管理员,加强巡查管理,消除安全隐患。落实物防。湖北、贵州等地加大投入,加固改造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舍、围墙;建立校园警务室,配置橡胶保安棍、强光手电筒、防刺背心等安保设施设备;在校外事故多发路段及水域设置警示标牌、安全隔离带、防护栏,构筑“安全防范网”。升级技防。河北等地为中小学、幼儿园安装视频监控、周界报警、网络报警及红外线报警装置,确保关键部位监控“全天候”、“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