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义务教育入学工作背景发生了重要变化。今年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我市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的要求,着力调整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择校等重点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调整完善入学政策

  按照教育部精神,2014年我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主要变化有:

  一是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凡年满6周岁(2008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均须按区县教委划定的学校服务片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完成小学教育的学生,应当进入初中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各区县教委要在市教委统筹指导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

  二是全市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目的是预测适龄儿童入学数量和分布,做好入学服务,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入学流程,保障公平、公正。

  三是取消“共建”入学方式。

  四是实施计划管理。各区县加强入学需求前瞻预测,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增量缓解择校矛盾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实施了多项措施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补充和培训教师,使义务教育的均衡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择校倾向仍然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增量缓解矛盾。为此我市提出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图,让市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一是所有区县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采取了“增量推进,存量盘活”的方式,既做加法——新建、改扩建学校,又做减法——整合资源,改造薄弱校并入名校一体化管理。如:

  东城区分八大学区以品牌校为龙头,捆绑两个临近的普通小学,形成“1+2”模式的“优质教育资源带”。采取“大年级组制”将一所优质校与一所薄弱校联盟结对,实现软硬件优质资源“大通道”。优质小学增设初中部和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探索中小衔接实施路径。

  西城区今年将试行学区制,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建设11个学区,计划投入22.8亿元完成4个新建校32个改扩建工程70多个装修改造项目。有序扩大教育集团规模,通过新增和调整,使教育集团总数达到15个,涉及69所中小学。

  海淀区北部地区坚持“筑巢引凤”思路,通过名校承办新建教育配套设施、多址办学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调整学区划分,合理配置资源。以中部、南部地区布局调整为重点,南北同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二是引导在京高校支持小学特色发展。组织中央和市属艺术体育院校或有艺术体育专业优势的院校,支持周边小学提升整体办学质量。目前,已确定20所高校和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等艺术团体支持12个区的近130所小学,培育艺术、体育办学特色。

  三是从2012年起至今,市政府连续两年以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2012年重点建设了15所学校,2013年增加30所,2014年增加20所,这65所一体化学校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新的增长点,促进各区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大幅提升。

  总之,北京市正在按照教育部两个文件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今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方面,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