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表扬教育部的两个文件很好,很务实,直击教育热点难点,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基层实际,非常接地气,极具操作性。

  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 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人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 〔2014〕1号),结合《《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教发〔2011〕4号),成都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工作方案》(成教发〔2014〕5号),同时,还制定印发了民办学校招生、艺体特长生招生、(中心城区)小学毕业生初中入学等三个配套文件。

  一、落实入学基本情况

  由于成都市是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我们从2011年起就严格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总的来说,今年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实施新的“工作方案”与往年比较能较好适应,具体落实情况如下。

  (一)100%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划片就近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我市的小学毕业生和在我市升入初中学校的学生100%进行网上登记采集信息。

  (二)经省教育厅批准招收的特长生,招生比例从今年开始逐年减少,2014年降到10%,2015年降到8%,2016年起降到5%以内。经市教育局批准招收的女子类、科创类、外语类等特长生不再进行面试,全部实行网上报名,随机派位录取,且招收计划减少50%,2015年起不再招收此类特长生。

  (三)民办学校招生严格按照教育部、省、市相关要求,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实行学校招生方案审查备案制,要求学校明确招生报名咨询、资格审查、自主评价及预录工作时间、地点及办法,招生计划及分批录取比例等。

  (四)规定从 2014 年起,新入学初中择校生毕业时不得享受省二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指标到校政策。

  (五)区(市)县教育局确定划片范围和入学对象时,坚持“学生的户籍与其法定监护人的户籍一致,居住地与户籍地一致”的原则,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坚持所有公办小学均采用划片就近入学方式;坚持公办初中采用“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多校划片”采取片内随机派位的方式,为每所初中学校确定入学对象;坚持均衡安排任课教师,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四方”监督。

  二、遏制择校具体措施

  (一)严格管理。要求各区(市)县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市教育局对重点区(市)县“逐县逐校”审核小升初划片方案,对中心城区小升初划片或划片随机派位入学实行“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政策、统一录取办法、统一工作程序、统一时间、统一随机派位地点。

  (二)公开信息。100%小升初学生实行网上登记采集信息,并监控每位小升初学生升学动态。公示内容:具体政策、小学及初中办学条件、划片范围、招生计划、办理程序和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公示平台:三级网络(全市小升初服务平台、各区(市)县门户网站、校园网)、小学及初中的校门口,各区(市)县利用报纸、电视等。广泛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三)严格查处。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招生行为的管理和监督检查,重点纠正违规考试招生、随意接收择校生及乱收费行为,严肃处理违规行为。督导部门将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纳入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查指标及对区(市)县的年度目标考核,并对各区(市)县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纪检监察部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追究学校校长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责任。

  三、下一步工作

  遏制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须标本兼治。一是强力治标,严格执行教育部要求,坚持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确保公平入学、公平就学。二是着力治本,通过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使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少一些功利,少一些浮躁,回归平静、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