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通知》印发后,我市认真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一、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制定了《厦门市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并明确近三年的工作目标,即2014年实现100%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初中的生源全部按片区就近派位、免试入学的方式确定;2015年实现市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
二、完善划片工作,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划片入学
长期以来,我市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100%小学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98年,对初中学校实行划片电脑随机派位免试入学,将主要城区的小学划为23个片区,采取“群对群”(多校划片)、“群对单”(单校划片)的形式,对小学、初中进行适当的强弱搭配对口随机派位入学,给一些热点学校降温,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今年,我市进一步强化初中招生就近划片电脑派位,将我市实施初中招生电脑派位以来,仅有一所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也纳入就近划片电脑派位入学,实现全部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划片入学。
三、取消小学特长生,严格控制初中特长生招生
从2014年秋季起,取消小学体育和艺术的特长生招生,并减少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和招生比例,全市共减招1所学校、减招90人。同时,规范特长生招生,初中特长招生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特长测试,并按特长成绩进行录取。
四、坚持升入学限制,遏制择校问题
从小学入学、初中升学的关口入手,完善政策规定,遏制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一是实行“两一致”,片区招生对象要就读片区小学要符合“两一致”规定,即适龄儿童与父(母)户口一致,实际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一致,防止以“空挂户”的形式择校;二是实行人数限制,对热点学校进行适当的入学人数限制,要求片区同一套房产只能有1位适龄儿童在片区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就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子女多于一个的家庭除外),防止炒卖房产择校;三是严格规范定向生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生、择校生不能享受高中定向生政策,不具备高中特长招生及保送本校高中的资格。同时,逐年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的比例,从2011年定向生比例为15%,逐步提高到今年的55%,从源头上遏制学生家长“择校”的冲动。
五、推行阳光编班,杜绝择班问题
出台《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在初中校推行随机编班工作的通知》,从2013年秋季起,对全市所有公办初中新生统一采取随机编班的方式进行阳光编班。随机编班的电脑程序统一由市教育局提供,编班工作要在监察人员、行风评议员、学生家长代表等人员的全程监督下进行。编班结果经监察人员验签后,当天在学校公示,并报教育行政主观部门和检查部门备案,编班结果不得改变,编班后学校要均衡搭配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杜绝初中私自设立“重点班”的问题。
六、实行积分入学,保障随迁子女免试就学
厦门是外来务工人口的聚集地区。全市有17.5万随迁子女适龄儿童在厦接受义务教育,已超过本市户籍适龄儿童的就学人数,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53.9%。为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市采取新建扩建公办学校、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电脑派位入学等措施,积极保障随迁子女在厦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今年,进一步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小学积分免试派位入学,根据随迁子女父(母)在厦暂住、务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年限,以及购置房产、符合计生政策等情况进行计算积分,并公布学位,按积分位序进行电脑派位免试入学。
七、实行小片区管理,让学生就近共享优质教育
在全市设立65个小片区对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小片区管理,开展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和捆绑考核,促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有效让更多学生就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一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片区龙头学校主动让片区学校共享校本作业、教案、试卷、课题研究、教学课件、特色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其他管理经验,并定期开展片区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开展教师技能岗位练兵,开展跨校教师结对子帮扶,提高片区师资水平。二是实现片区教师流动。2013年我市在市直属义务教育学校推行教师交流,各区均指导教师在小片区内有序地流动,有的区还印发小片区管理教师工作手册进行跟踪管理,有的区还建立激励机制,专列名额支持有片区交流经历的教师出国出境考察,并在干部任用给予倾斜考虑。三是实行片区捆绑评价。从2013年起,我市初中教育质量按小片区进行评价。各区小学的教育质量监控也按小片区进行组织,有效地增进了片区学校的教学交流,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