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关情况

2016-10-26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60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一路同行,以一个缩影见证和反映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建立、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程,这60年,是忠诚事业、矢志报国的60年;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60年;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60年;是名师荟萃、桃李芬芳的60年;是大医精诚、霖行天下的60年。

  ——作为高端人才的培育者,60年来,学校始终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传统,志在创新,在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执着前行。我们的先辈在无校舍、无教师、无教材的艰苦条件下,毫不动摇,艰苦奋斗,经过一代代北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中医药优势学科为龙头的各级各类重点学科体系,形成了大师引领、中青年才俊为继、薪火相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初期,于道济、秦伯未、刘渡舟、任应秋、赵绍琴、祝谌予等三十多位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汇集于此,形成群贤云集、鸿儒辉映的盛况,开创了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先河。1962年,在第一届本科生行将毕业之时,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5位名老中医忠直建言,直指中医药教育教学之时弊,匡正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这一中医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至今影响深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凝练总结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最早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中医临床教学理念,提出并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和践行“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人才成长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又迈出一大步,在创办“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大力探索了长学制学历教育,先后创办“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新式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引领作用。6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累计培养了三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他们当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也有共和国的部长,还有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和工程师,更有在平凡岗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

  ——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60年来,学校始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行业亟需、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北中医的贡献度。“太空养心丸”为神州飞船的航天员提供中医药保健,“清开灵”“胃苏冲剂”“排毒养颜胶囊”等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鲜活的例子,正是北中医人精诚济世、责任担当的缩影。

  ——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优秀文化的传承者,60年来,学校始终面向人类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保健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开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河,被誉为我国对外医疗合作的典范。

  ——作为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对外合作的探索者,60年来,学校始终以全球视野作为办学的着眼点,不断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引领国际中医药教育、科技和医疗发展的路向。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位;先后与境外不同大学合作办学,开启境外中医学本科、硕士学位教育;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开创中医药国际化新篇章。

  2016年,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握好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竭尽全力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扬好、利用好,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的正确领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会按照“双一流”奋斗目标和“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为高等教育改革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