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第七场:介绍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情况

通气会首页
议程
散发材料
媒体报道
2019-11-22来源:教育部

学科引领 保障先行 推动对口合作工作共建共享共赢

中国农业大学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调整部省合建高校对口合作安排的通知》精神,中国农业大学对口合作海南大学、石河子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大学四所高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科引领和保障先行,推动对口合作工作共建、共享、共赢。主要做法如下:

  一、学科引领、明确定位

  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对口合作工作目标明确定位为:通过我校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农业工程等6个优势学科的对接与合作,提升海南大学作物学(热带经济作物及食品产业)、石河子大学农业工程(现代农业)、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河北大学生物学(现代绿色产业)的综合实力,以服务地方、建设地方为导向,通过开展持续稳定的对口合作,发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二、顶层设计、保障先行

  2018年11月,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对口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社会服务处,主任由社会服务处处长兼任,具体协调和负责相关的对口合作工作。

  2019年初,学校将对口合作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并将其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双一流建设经费中单独设立“部省合建高校学科能力提升项目”,项目总经费为100万元。至此,对口合作工作在校级层面实现了“四落实”,即:机构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和工作经费落实。

  三、高层对接、签订协议

  海南大学、石河子大学、河北大学校领导先后带队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校领导也曾多次致电学校,与校主要领导就对口合作工作进行充分交流和深入研讨。各高校领导们一致表示:要在教育部部省合建的框架下,依托各自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充分合作、相互学习,实现共建、共享和共赢。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分别与四所高校拟定了对口合作协议。目前已先后完成了与海南大学、石河子大学和河北大学三所高校对口合作协议的签署,并将按照计划马上完成贵州大学的签约。

  四、统筹规划、精准对接

  对口合作的重点在于对口合作高校与合建高校间的学科对接与共建。中国农业大学已逐渐形成“校级统筹、学院落实”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学院,尤其是学科间的精准对接,将院系、研究中心、实验室、课题组作为对接任务与开展实质性对口合作的主体,通过重心下移、实施“点对点”合作,增强对口合作的源动力,提高对口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石河子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大学相关学院和科研团队间一直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1.我校工学院高振江教授曾在石河子大学挂职三年机电学院院长,对机电学院农业工程学科的规划、尤其是人才培养和引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的团队与石河子大学机电学院在果蔬“优质、高效、绿色、节能”干燥技术以及奶牛精准饲喂技术与装备方面进行了长期合作,指导或联合申报并成功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支疆项目,联合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

  2.食品学院罗永康教授团队与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申铉日教授团队在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方面有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水产品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项目。植保学院石旺鹏教授与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赵洪伟副教授合作承担了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豆大蓟马信息化学物质和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并与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范咏梅教授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合作完成海南省农业厅科技项目-海南生防菌筛选及其示范应用技术等。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海南省共同发起的“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经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正式批准立项,已将海南大学作为联合实施单位,成为海南大学师资培训的一个平台。

  3.2019年5月,我校生物学院举办“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口合作建设教学交流研讨会”,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管越强副院长带领4名青年教师来到学校,与生物学院一众青年骨干教师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学习和培训。7月,生物学院副院长于静娟教授参与了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版教学培养方案的论证。

  对口合作工作是教育部部省合建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不负重托,坚持以学科引领,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双方共建、共享、共赢,大力提升对口合作工作的实效与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