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药产业赋能乡村治理 基层善治引领乡村振兴

2021-09-26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中国药科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当前,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已经进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着眼于农村基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是乡村振兴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层面。中国药科大学找准乡村治理这个切入点,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组织、人才、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宜居、宜业、宜乐的新型农村社区,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的双向促进。

  一、基本情况

  曾家镇作为镇坪县县域副中心,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农村社区,国土面积2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9户9258人,镇内“九山半水半分田”,特色产业有中药材种植、富硒茶叶种植、中蜂养殖等,有市级农业园区10个。和顺家园社区地处曾家集镇“一河两岸”中轴线核心位置,2012年开始建设,2018年建成使用,总体规划安置户数1100户,规划布域在集镇“一河两岸三区”,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较大的社区。目前,已累计搬迁入住382户1342人(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12户397人)。

  和顺家园社区人口体量大,人员构成复杂,利益诉求多元,为帮助社区村民尤其是异地搬迁安置村民放心居住、安心就业、舒心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学校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整合学科、资金、智力、信息等优势资源,通过帮助社区发展中药产业,以产业升级带动社区组织、人才、文化等领域建设,建强社区治理主体,培育治理人才,优化治理环境,探索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基层治理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家门口满足村民生活、生产、文化等多层次需求,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为乡村振兴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基本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实施进展

  (一)立足长远谋划设计,满足村民多样需求

  学校深入总结定点帮扶镇坪县以来的成效经验,学深吃透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以社区村民多样化的需求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为和顺家园社区建设出规划蓝图、拿实施方案、献智慧力量。

  1.发展产业是基础。以“双一流”学科——中药学为依托,组织中药学院与曾家镇结对帮扶,立足该镇中药材资源禀赋,实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社区工厂、药材产业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社区产业。同时,积极探索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劳动雇佣、资源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收入分配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社区村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破解农村吸引不了资金、技术,留不住人才的难题,为乡村治理打基础、筑根基。

  2.建强组织是关键。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强社区党支部带动社区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重治理主体建设。自治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议事决策制度,推动健全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的民主协商制度;法治实行“楼长+单元长+住户”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发挥社区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作用,加快平安社区建设;德治推动“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委员会建设,引领农村新民风新风尚。通过推动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同频振动、齐头并进。

  3.培育人才是核心。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引进相结合。开展社区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提高社区干部党建工作、基层治理、创新创业各方面能力。加强教育帮扶,通过捐资助学、义务支教、师资培训、交流访学等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软硬件。大力实施高考“农村专项”,加大镇坪籍学生的培养,引导镇坪学子学成回乡创业,报效家乡,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4.完善设施是辅助。以服务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心,整合党建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老人活动室、儿童托管室、图书阅览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农业综合服务站等功能实体,发挥支部书记带头引领、骨干党员带动示范、普通村民主动参与的作用,为民服务、为民解忧,实现服务有组织、活动有场所、需求有保障。

  5.丰富文化是拓展。以文明乡风、移风易俗为导向,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文化下乡、文艺表演、中医药文化弘扬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成立广场舞、棋牌等文体协会,协助举办群众文化节、长寿老人集体祝寿宴、特色民俗展演、乡村文体比赛等活动,繁荣乡村文化、展现田园风采、留住浓浓乡愁。

  (二)多点协同推动实施,发挥学校独特优势

  1.调研指导,统筹推进。乡村治理涉及面广,覆盖面大,涵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软硬件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部门联动,多方面参与。学校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学校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亲自谋划、亲自挂帅指挥、亲自推动落实。2018年12月,校党委书记金能明带队赴镇坪县曾家镇考察调研,与镇坪县委书记罗万平交流研讨曾家镇县域副中心建设,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科研、人才等优势,积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结合镇坪县脱贫工作实际,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开展学院与乡镇党支部共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助力地方乡村振兴。2019年8月,金能明书记赴曾家镇重楼种植基地等地考察调研,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20年12月,金能明书记赴镇坪与镇坪县县长李平交流座谈,谋划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培养乡村振兴能手。

  2.发展产业,增强动能。特色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新型农村社区不光要让村民住的安心,更要让村民有业可就,有稳定收入,实现生产、生活相融合。一是聚集资源,引进项目。学校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加快和顺家园社区工厂建设,建成劳保手套、毛绒玩具、电子线圈、欣益电子等新社区工厂4个,为社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实现了社区村民楼上生活,楼下上班,家门口就业。同时,加大对社区配套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坚持“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支持七彩菊农业产业园种植金丝皇菊等饮用菊400亩,观赏菊50亩,加强种植、深加工指导,帮助带动110户、户均增收12000元;帮助康青农业产业园种植地道药材基地1000亩、油牡丹400亩、勺药100亩,高山杜鹃“映山红”200亩,杜仲等木本药材800亩,带动150余农户稳定增收,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个以上,确保年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二是开发产品、延伸链条。学校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以曾家镇优质中药材为原料,开发中药护眼眼罩、金丝皇菊凉茶、养生保健酒等大健康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的市场附加值。中药护眼眼罩项目为中药学院中药资源系党支部书记、镇坪县挂职副县长张朝凤教授团队倾力打造的一款科技产品,充分提取艾草、菊花等植物有效成分制成药包,具有缓解用眼疲劳,保护视力的功能,上市1个月就销售12000余盒,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金丝皇菊凉茶项目是中药学院院长谭宁华教授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七彩菊、金小豆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一款药食同源饮品。2020年11月,谭宁华院长亲自赴曾家镇七彩菊现代农业园考察金丝皇菊采收与加工情况。2021年6月,学校在食堂进行了金丝皇菊凉茶产品发布会暨赠饮试喝活动,吸引了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千余名师生参与,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为凉茶上市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党建引领,结对共建。学校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二级党组织、教工党支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深入推进“院镇共建、支部结对、党员结亲”党建帮扶模式。2018年8月,中药学院党委与曾家镇党委签署共建协议,同时,学院5个党支部分别与5个村级党支部签署对口帮扶协议,开启了以党建带动乡村综合治理的序幕。2019年10月,镇坪县委常委、曾家镇党委书记陈德钧一行来我校中药学院开展党支部共建座谈会,双方就我校教工党支部与曾家镇村党支部共建合作情况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推动建立了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

  学校通过强班子、建制度、抓队伍、促融合,建强和顺家园社区党支部,提高支部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成为领导乡村治理、推动强村富民的坚强核心和坚实堡垒。一是支部联建。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通过联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进行支部联学,进一步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指导定期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等,发挥支部政治功能,成为社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书记联训。加快农村党组织优秀带头人培育,加强村支部书记培训,提升支部书记党建能力、带动致富能力。引导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让支部书记成为带动村民致富,营造文明和谐乡村秩序和美丽生态环境的“领头雁”“主心骨”,持续改善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三是党员连心。发挥高校教育、人才优势,教工支部党员与结对支部党员开展个性化帮扶,分享学习,交流体会,进行技术指导,寻求资源,解决难题,引导教工党员将科技报国的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同时激发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四是作用联动。为结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精神文明建设等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治理链、民生链上,让党旗在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一线高高飘扬。

  2021年上半年,曾家镇14个村,包括和顺家园社区,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完成换届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100%,村“两委”委员平均年龄40.9岁,“四类人员”占比63%,“两委”班子交叉任职比例62.9%,全面实现新一届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学历提升、年龄下降等目标,为带领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共建支部联合制作的微党课作品《以药连情千里扶贫 不忘初心筑梦育人》从全国3603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

  4.开展培训,提升能力。一是提升社区干部综合能力。乡村治理的关键是人才,社区干部是社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通过抓干部培训,大力提升社区干部党建工作能力、基层治理能力、带头致富能力三项能力,让干部成为带领村民、服务村民的多面手。2018年,举办新任村支书、村主任专题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民风建设、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基层政权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互助资金协会政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及信访维稳、中药材产业发展等,培训曾家镇新任村支书9人,村主任9人,为新任干部快速融入工作提供了帮助。8月,中药学院中药资源系秦民坚教授为曾家镇基层干部举办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题讲座,并赴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村干部中药材种植技术。2019年,组织镇坪县“自然国心大讲堂”,邀请药学院、中药学院、国际医药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专家教授8人次赴镇坪开展授课,就中药材产业、中药化妆品、企业管理、基础教育等开展专题培训。为介绍东部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经验,邀请南京市江宁高新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宁邦讲授江宁乡村治理的实践,开拓了社区干部的视野。2020年,学校举办6期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邀请11名专家就农业品牌开发、中药材产业规划、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企业战略管理、中医药文化等开展培训,持续提升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提升社区村民职业技能。依托社区就业服务中心,面向社区村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中药学院黄芳教授结合当地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为农村妇女讲授中药香囊的制作方法,将中药产业与手工品制作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学校每年邀请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药材种植、魔芋种植、生猪养殖、中蜂养殖等,打造了一批懂农业、懂技术、有干劲的致富能手、创业带头人。

  5.文化帮扶,倡导新风。社区村民口袋富了,脑袋也要跟着富。学校以支部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等为依托,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民风。一是开展文化宣传。2019年7月,中药学院“党建扶贫”实践团队师生赴和顺家园社区开展主题实践,中药药理与中医药系赵志英副教授为社区村民讲授中医养生文化知识,提升了村民的健康素养。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生带领辅导员、学生为社区村民发放合理用药宣传手册,帮助村民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二是开展文化研究。2019年,组织开展“精准扶贫视角下药学师生参与镇坪文化帮扶”课题研究,向社区村民发放调研问卷200份,调研村民中医药文化素养现状,形成调查报告,为后续帮扶提供支撑依据。组织师生编制“镇坪药文化手册”,对镇坪中医药文化、药膳文化、养生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发掘。2021年,编写“镇坪养生药膳集”,共建镇坪县中药材标本曾家分馆,持续打造“巴山药乡”的中药养生文化品牌。

  三、成效经验

  1.发展产业是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农村强。没有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留不住资金、技术、人才的难题就无法化解,乡村治理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学校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社区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党建引领是乡村治理的领导保障。农村事业的领导在党、关键在党、成败在党。学校通过抓支部、支部抓,建强社区党支部,引领社区居委会、社区监委会、综治中心、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团组织、残协、妇联等系列组织建设,健全“楼长+单元长+住户”网格化管理机制,梳理出限时办结、委托代办、咨询指导等31项便民服务清单,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3.“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乡村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学校坚持锚定目标,在产业帮扶的基础上,统筹党建帮扶、科技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等,推动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制度文化建设同步,突出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原则,帮助和顺家园社区建成以“组织服务中心、安居服务中心、乐业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4.活力激发是乡村治理的显著特征。农业农村发展是农民自己的事,必须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充分激发农村的活力。学校坚持扶志与扶智结合,扶制与扶治并进,通过引入资源、搭建平台,增强村民主体意识,提高村民组织程度,提升村民发展能力,激活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四、后续推广

  实践证明,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组织、人才、文化全面提升的和顺家园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了社区农民安居乐业怡情的目标,路径行得通,经验可复制,价值可推广。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该模式,并根据镇坪县其他村、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推广,为乡村治理带动乡村振兴贡献药大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