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三驾“助农”马车,赋能和美瑶乡

2025-02-13 来源:规划司收藏

  高校作为区域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的聚集高地,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职能发挥作用,在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上大有可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定点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已步入第二个十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学校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重大方略要求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准帮扶、持续发力,针对不同时期都安县的发展需求,统筹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近年来,学校借助乡村振兴契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持拉动三驾“助农”马车,着力推进并不断深化人才团队强农战略、科技创新兴农战略、文化品牌育农战略三个大战略,致力于在美丽的八桂大地、壮美瑶乡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人才团队强农战略夯实乡村振兴关键要素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学校坚持“用心用情”拓宽乡村振兴人才帮扶外沿。致力于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当地发展、富裕当地百姓的目标。

  (一)发展都安本土人才为重点

  学校将发展都安县本土人才作为重点,持续加强各类人员培训。一是发挥教育优势,分层次培训教师队伍。组织都安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赴京参加培训;与都安县教育局共同承办都安县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业务提升培训班,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华东政法大学张海燕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黄晓芬教授授课,参与培训教师达2300人,帮助解决都安心理教育难点痛点问题;学校先后选派58名研究生到都安高中、职教中心、澄江中学、八仙小学支教,扩充师资力量。二是开展干部培训。组织开展都安县乡新一届领导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309名都安县领导和干部参与;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开展治理能力、党性教育培训。三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面向技术人员开展毛木耳、大豆等作物专题培训,共计3200余人次;先后邀请北京林业大学高级农林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专家、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教授赴都安考察调研,谋划都安县野生山葡萄、食用菌、桑蚕、碳酸钙、煤炭等产业发展良策,为都安县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开展掐丝珐琅沙画培训,在龙湾乡等区域试点推广,人均增收3000-6000元。

  (二)引进团队帮扶新伙伴

  不断丰富团队帮扶新伙伴。学校积极引进广西都安丹阳天然编制有限公司、深圳岭南实业、广西绿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4个帮扶项目,扶持优之蜜源、鱼峰水泥2家龙头企业。挂职干部与内蒙古真农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本来工坊科技有限公司、河池市蓝姥姥食品商贸公司商讨达成都安县农副产品合作助销协议,推动琴棋村木耳上架“832平台”,拓宽都安县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为“易安社区”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学校计划每年协助都安县引进1个规模以上企业并引进投资至少1000万元。今年4月成功引进厦门冠音泰科技有限公司到都安县八仙工业园区(紧挨仙琅社区)投资扬声器生产项目,现已投资4000万元,建设能容纳400人16条生产线的生产区,生产加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机、多媒体等所用扬声器。实现了仙琅社区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稳收增收。

  (三)发挥专家顾问资源优势

  学校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都安县,在重点建设领域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近年来,都安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做大做强做精碳酸钙产业,引进多家企业投资建设碳酸钙项目,步稳蹄急发展碳酸钙全产业链。综合都安县碳酸钙的优势资源禀赋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学校与都安县在京召开碳酸钙材料高端产业发展合作研讨会,邀请院士、县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共商产业发展,指出了都安县碳酸钙产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提出将学校丰富的办学经验、科技创新能力,与都安县富足的矿产资源相结合,探索集约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碳酸钙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并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铁十四局组建专家顾问团,按照《都安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全景图》发展规划,以红水河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为平台,不断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碳酸钙的矿物属性和特点,赋予碳酸钙新的功能特性,使其从传统填料进入高端产品领域,实现碳酸钙的高值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水平。

  二、科技创新兴农战略引领乡村振兴实体要素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科技帮扶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帮扶力量,深挖优质资源,引领乡村振兴实体发展。

  (一)提升传统农业“含金量”

  驻村干部整合高校、当地科研部门和周边县技术资源,积极带动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研发推广毛葡萄+金银花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种植,构建立体微循环经济,使每户不足0.9亩的耕地产值由1000元提升至5000元;建设秀珍菇培育基地,预计每年产量19.2万斤,年收益20万元;推广千里香与玉米套种技术,洽谈保底回收经营模式,惠农富农,保农民增产增收;联系广西绿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山水相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指导木耳、岩黄连、千里香种植,着力推动产业增收。

  (二)推进现代产业“含智量”

  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受聘担任都安企业大数据专家团队首席顾问,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智慧养蜂产业,提升经济效益;指导碳酸钙企业延长生产链,构建产业群,打好组合拳,助力都安县持续打造百亿碳酸钙产业园,一期建设碳酸钙基体复合功能材料中试产业园,可装备生产7种新材料所需的实验、生产设备,预计年产值约3亿元。同步对已开采矿区进行绿色矿山整治,投资新能源光伏发电,反哺矿区生产用电,规划装机容量30万千瓦,计划投资约19亿元;二期阶段随着碳酸钙资源勘察的逐渐深入,联合第三方专业运营企业扩大既有生产线的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生产线,满足社会对新材料的需求,尤其是先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预计系列产品的规模年产为20万吨-40万吨,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生产线占地约120亩。

  (三)拓展文旅产业“含绿量”

  依托都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我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邀请专家4次到都安县考察旅游产业发展,并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助力创建绿色教育基地,协助推动都安县荣获“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助力都安桂合泉基地成功申报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桂合泉和三岛湾成功创建广西第四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2024年一季度都安县游客接待量67.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05%;旅游消费8.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36%。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以“民宿+美食+特色”等方式增加收入。下一步,学校将组织专家团队,共同助力都安县着力打造6个旅游新地标。持续开展瑶族文化内涵发掘工作,围绕“长寿门户、洞潜圣地、现代瑶都”这一旅游定位,着力打造世界天窗潜水胜地、布努瑶文化标识地、桂西旅游交通集散地、农文旅融合示范地、公共服务便利地以及游客旅游满意地等6个“地”标,持续完善山水风光生态游、地下河天窗休闲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研学探索亲子游等4条精品旅游路线。

  学校将帮助都安县进一步推进“天窗花河”田园综合体、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民宿、汽车营地、庭院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打造以生态科普和书画纸非遗为代表的特色研学品牌,培育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持续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结合都安70周年县庆,持续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营销;抢抓高铁开通机遇,积极到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联盟城市开展精准推介,千方百计引客入都安,全力以赴提振旅游消费活力,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量400万人次以上,文旅总消费达到40亿元。

  三、文化品牌育农战略打造乡村振兴品牌要素

  以文化人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铸魂工程,学校立足于都安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县情,发挥文化传承作用,立足少数民族区域特色,助力打造“文明乡村”“团结乡村”等文化品牌。

  (一)打造“文明乡村”都安县非遗传承和民族文化振兴项目

  在邀请专家充分为都安县域发展建言献策的基础上,学校助力都安县申报获批入选国家、自治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61项,其中《密洛陀》《壮族打扁担》入选国家级名录,《密洛陀古歌》《瑶族分架》等7项入选自治区名录,《大旺陶鼓鼓点》《旱藕粉丝制作》《布努瑶固定古谣》《高甲山歌》等9项入选市级名录。目前国家级非遗“密洛陀”已成为都安的文化IP,“壮族打扁担”成为都安标志性的特色演绎舞蹈;自治区非遗“都安旱藕粉丝制作技艺”、“藤芒编织制作技艺”、“书画纸制作技艺”已发展成为本地特色旅游项目。

  2023年5月,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都安作为次核心区在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区保护范围内。学校助力都安县对14个乡镇共23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协调广西党史研究室完成都安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图录信息的收集、录入和报送工作,完成共计21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的材料以及14项可移动革命文物全区定级的申报工作。此次收录工作是都安县民族文化振兴的重要工作,是对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梳理及回顾。

  (二)打造“团结乡村”都安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学校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以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动定点帮扶的有力抓手,在学校党政办公室党支部、党委组织部党支部与琴棋村党支部开展党建“结对子”工作基础上,增加校医院党支部与琴棋村结对共建。党政办公室党支部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组织党日活动,开展联学联治,促进琴棋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化、党员管理高效化、支部建设特色化;组织部党支部融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村史发展,援建琴棋村“红湾”主题阅读区,打造乡村党建“红色引擎”;校医院党支部选派党员医生赴琴棋村组织义诊,开展医疗咨询指导,跨越千里“送医传技”。

  学校挂职干部力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助力都安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协调专家学者协助出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方案,旗帜鲜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都安县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融入都安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领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项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互融互促。2020年以来,学校帮助都安县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9家,其中,地苏镇兴利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学校助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都安县各学校均已实现各民族学生合校共读、混班混宿的“互嵌式”管理模式。同时,助力开展“青年人才联谊交友”、东西部协作夏令营等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增进联系、加深友谊,在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责任编辑:尹瑜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