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江苏近十年高校科技经费累计达1880亿元 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

2022-07-19 来源:荔枝网收藏

  今天(7月19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之高校科技工作主题发布会。江苏省教育厅作为发布会分会场,介绍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介绍,十年来,江苏在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9.2万人,比2012年增加3.1万人,增长50.8%;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占全国高校10%,一大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聚焦科技攻关,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较十年前增长近2倍,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获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个。近十年来,江苏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总额1880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732亿元,年均增长10%。2021年,江苏高校获得科技经费285.49亿元,较2012年的121.14亿元增长2.4倍。

  在鼓励高水平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的同时,记者注意到,江苏高校科技工作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科学交叉融合,极大地服务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十年来,江苏推动高校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助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例如,苏州大学研制的柔性白光OLED效率达到国际最高,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产OLED产线装备空白。

  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高效科技创新成果为载人航天、南水北调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克多项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近五年应用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30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在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对深海、深空、极地方向的探索研究中,相关科技成果为改善民生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科学基础。东南大学研制的Ka频段毫米波CMOS相控阵芯片已在车载、船载和无人机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和毫米波5G领域得到规模性应用。此外,“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龙”探海、“天和”遨游星辰等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江苏高校的科研贡献。

  十年来,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据了解,江苏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额分别从2017年的18661项、82.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009项、124.81元,增长率分别为44.7%和51.7%;累计成交约11万项,成交额539.5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8.7%。

  徐子敏说:“面向新征程,我们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江苏新闻广播/李秋雨)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