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十年来,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质量提升取得新进展——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22-09-2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10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10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的10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10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10年,也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

  9月27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15场新闻发布会,通过数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透过数据,我们更要读懂蕴含其中的教育发展的深意。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公平与质量取得新成效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变得讲卫生、懂礼貌了。”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盘塘村村民吴琳琳的3个孩子都在家门口的幼儿园上学,她很放心。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是10年来全国各级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写照。

  “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年。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直接推动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公平”“质量”成为教育的关键词——

  在湖南,2017年以来,全省累计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4.6万个,超大班额1.9万个,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降幅均居全国首位;在天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2”课后服务已实现100%全覆盖,有效缓解了家长为孩子报名培训机构的焦虑;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95万名学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厘米和4.1厘米……

  对于这些数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感受深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目标,10年来我们一直追随这个目标,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

  而数据背后的发展之道,更值得关注。

  瞿振元分析,1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在国家、区域和专项规划蓝图指引下推进。国家五年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脱贫攻坚规划等,从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科学谋划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方向、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充分发挥了规划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

  10年来,国家瞄准教育改革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进步。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等一系列动真碰硬的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启动“双一流”建设等一批开拓创新的改革引领新格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和持续深化,促进了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质量提升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瞿振元说。

  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

  根据国际经验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高低,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当一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在30%—40%时,这一比例才有可能达到4%以上。

  10年前,当我们首次实现4%目标时,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还不到30%。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升反降。然而,2012年至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

  “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刘昌亚说。

  “4%”对教育的影响有多大?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解读:“4%成果的持续巩固,有力推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体制的巩固完善,有力支撑了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郭鹏告诉记者,4%带动教育投入基数持续加大,可以用“四个翻番”概括——无论是总投入,还是财政性、一般公共预算、非财政等渠道用于教育的钱,10年都翻了一番。

  基数大了,意味着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厚实了。也可以说,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教育的“家底”也是小康的“家底”。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80%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是教育经费的第一大来源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80%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教育成为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中,80%来自地方,地方政府是教育支出的第一大主体。“10年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郭鹏说。

  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的同时,生均经费水平同样实现历史性跨越,生均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其中,幼儿园年均增长12.6%,在各教育阶段中增幅最高、增速最快。

  这10年教育投入,仅增量就有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000亿元。这些钱用到了哪里?

  “看增量,更要看结构。”郭鹏说,“我们始终坚持结构合理就是最大的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了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优先保障,把学前教育作为‘短中之短’优先补齐,把‘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坚中之坚’优先支持,把‘建档立卡’等深度贫困学生作为‘困中之困’优先资助,把教师工资待遇作为‘本中之本’优先落实。”

  教育服务“国之大者”,更加自信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的一间狭小办公室里,张林琦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又一次开始了对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在新冠病毒抗体上如何反应的激烈探讨。

  这两年,与变异病毒较量是他们的常态。2021年12月8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正式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今年7月7日,药物实现商业放行,走进千家万户。

  10年来,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从数量上讲,过去10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从质量上讲,高校获得了10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2021年,高校参与理工农医类研究与发展项目的研究生超过100万人,比2012年翻了一番。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10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10倍。

  如今,我们正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2021学年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教育学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25个鲁班工坊成为中国教育的亮眼名片;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共举办37场会议,签署300多项合作协议,达成近3000项具体合作成果,都传递着中国声音。

  “数据记载了历史,展示了成就。面向未来,教育事业走上新征程、面对新使命,新的数据将记录教育新发展、新的数据也必将见证教育新辉煌。”瞿振元说。(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林焕新 见习记者 程旭)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