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

2015-08-13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中国抗战是指1931年至1945年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各爱国党派、各社会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全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表明了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投身到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教师学生以及宗教界、妇女界等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7月,上海一批社会名流成立上海抗敌后援会,蔡元培等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救国会;何香凝、宋庆龄倡议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9月,沙千里等组织了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等等。这些抗日团体在淞沪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族工商界人士也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他们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华中、华北地区的许多工商界人士抱着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把自己的企业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后方省区继续从事生产,以支持长期抗战。上海著名实业家胡厥文等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组织民营厂商内迁。进步实业家沈鸿在八路军办事处协助下,将其五金厂的机器设备经西安迁往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国各少数民族也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从北到南,从朝鲜族、满族到壮族、瑶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保卫中华民族利益,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东北,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在大青山,蒙古族和汉族群众组成抗日武装,成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少数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国会等爱国团体和抗日武装,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开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不仅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参加,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参加,还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僧侣代表等参加。在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中,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地区回民抗日游击队最为有名。冀中回民支队由回族共产党员马本斋担任司令员,人数最多时达2000余人。他们英勇抗敌,屡建战功,受到群众拥戴。冀中军区曾通报嘉奖回民支队,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为掩护马本斋的母亲,冀中献县东辛庄的许多群众不惧敌人的威逼,被打得死去活来仍守口如瓶。最后马母见情不忍,挺身而出。在敌人威胁利诱,要她写信劝儿子投降时,她痛斥敌人说:“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后绝食而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

  新疆各族人民也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仅据募捐一项的统计,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众共捐款折合大洋322.617万余元,金银首饰2万余件,除1938年购买战斗机10架送往抗日前线外,其余均汇往抗日全国后援总会,支援抗战。其中,1938年3月13日,新疆库尔勒县维吾尔族妇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国后援款票银75万元。11月6日,阿克苏区温宿县农民沙海阿洪将父亲遗留的部分朝汗路费捐作抗日捐款,并称:“全国抗战,民很愿亲赴前方,共同杀敌救国,奈因交通不便,并家务关系,未得前往,故将所有一半自愿捐助,以助前方多买几种枪弹,多杀几个敌人,好给我们中国报仇”。沙海阿洪这位山村农民热烈捐款救国的表现,表达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之心。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以各种方式支援和参加祖国的抗战。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东南亚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立即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1938年10月,东南亚各国的40多个华侨救国团体的代表在新加坡集会,一致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其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国,广泛开展募捐活动,筹集抗战急需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1939年2月,南侨总会应国民政府军委会西南运输处的要求,代雇机工即汽车司机和修理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前往新开辟的滇缅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务。先后有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他们克服路险、雨滑、疟疾乃至敌机轰炸等种种艰难险阻,以忘我的牺牲精神为祖国抢运战需物资。在美洲,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于1937年10月发动美国纽约市54个华侨团体,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号召侨胞募捐支援祖国抗战。波士顿、旧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华侨,欧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华侨,也先后建立了支援祖国抗战的各种团体,进行抗日宣传,抵制和阻运日货,筹集现款和物资,购买救国公债,组织人员回国参军参战,增强了祖国的抗战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在经济上的支援是巨大的。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国民政府陆续向国内外发行救国公债、国防公债及节约储蓄券等多种债券,总数达30亿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认购总数达到11亿元国币,超过发行国债总额的1/3。而且战后这些公债并未偿还。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购买的这些公债如同捐款一样,全部无偿地贡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为了支援祖国抗战,华侨纷纷“增寄家费以益外汇”,侨汇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数额巨大的侨汇收入,不仅可以填补中国对外贸易的巨额逆差,同时作为硬通货,还被用作发行纸币的基金,起到了巩固国民政府法币币值、维持战时经济的作用。这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李蓉)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