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教学“玩儿”成了一门艺术

——记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连渠乡汉渠学校教师杨再明

2015-09-1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杨再明(右一)家访困难学生。(资料图片)

  杨再明最欣慰的事是,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人们在市集、在饭桌上谈起他,总是一片喝彩——“杨老师教得好,孩子们成绩好,汉渠学校有名得很。”

  能赢得无数掌声,靠的是这位平凡的一线教师23年对专业教学的耕耘,是他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教学实绩的努力,也源于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这份良心活儿的真诚情感。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1992年,杨再明从吴忠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边远农村的吴忠市利通区马连渠乡汉渠学校任教。初上讲台,他就遭遇了第一道难关:吴忠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而杨再明要教的科目却是初中化学。

  杨再明自此开始一个初中教师“攻城拔寨”的研习生涯。他潜心研究初中化学课的教学要点,仔细琢磨教学录像,还多次旁听老教师的课,思考如何让化学课堂浅显化、趣味化。很快,他胜任了初中化学教学工作。

  但随后的一场比赛很快就浇灭了这个新教师良好的自我感觉。那是全市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他精心准备,反复试讲、讨论修改,但最后只得了三等奖。杨再明不能接受这个结果,赛后他找到评委,请求对方指出他的问题所在。

  “那个评委委婉地向我表示,我还年轻,还需要多努力提升专业水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会做一道题和会讲一道题并不是一回事。”杨再明说,之后,他开始沉下心来,继续深耕专业学习。

  1996年汉渠学校购入电脑时,杨再明就接触了这个新的学习工具。“当时只要我眼睛睁着,电脑就开着。”杨再明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大量浏览化学教学论坛,收集专业教学课件。每年中考后他都把各地的化学试卷下载下来研究。

  教学“数据库”一点点扩容,杨再明凭着一股钻劲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我喜欢研究其他老师的教案设计,琢磨他们的教学视频,分析哪个知识点设计得好,可资借鉴。”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大量的教学技能储备,他的课堂视野逐渐开阔起来。

  2003年,杨再明又发起对自己的挑战。当时学校九年级两个班级的物理课没有老师教,他自告奋勇,主动承担物理、化学两门课的教学。他很快进入这门全新的学科,抓住了处理教学重难点的窍门。最终,他所教授的班级在学期结束后取得排名靠前的成绩。这位教学老将在“别人的战场”又打赢了一仗。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杨再明深谙勤奋之道,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自考完成了大学专科、本科的学习。

  他现在是学校副校长,每年都带九年级的化学,最忙的时候每周课时量18节,但从未耽误过一节课,还经常挤出时间辅导后进生。他深耕教学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其他老师。在他的带领下,汉渠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多年位于吴忠市农村中学前列。

  “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在化学教学生涯中,有一场课外实验让杨再明印象深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面团发酵的原理,他故意给学生设置难题,如果不加小苏打,如何让“不发酵的面”蒸出蓬松柔软的馒头?

  一周的实验后,学生们将形形色色的方法呈现在课堂上,他们用各种物品替代“死面饼子”中没有的酸——白醋、苹果汁、酸奶、雪碧、可乐,甚至还有购自食品市场的柠檬酸。“学生们做出来的效果虽然比不上面团真正发酵的效果,但是他们通过实验,显然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让杨再明欣慰的是,中考考查这个知识点时,他的学生得分都很高。

  这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化学教师认为,一堂好的化学课,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得到启示。化学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他都给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他还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成立化学兴趣小组,设立实验室开放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杨再明还善于利用推陈出新的教学技术改进他的教学。他将化学实验录制成微视频,并在其中故意设置错误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挑出错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杨再明还经常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兴趣是化学课堂的催化剂,我让他们回家做自制净水器、自制白糖晶体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上好一门课,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每节课都设置高潮和亮点,引起学生共鸣。”这个一线教师乐于谈论自己的教学方法。在23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将教学这门艺术打磨得日渐醇厚深邃。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日益显示出其魅力,杨再明所教授的班级中考成绩连续10年夺得吴忠市第一名。

  教学生涯渐长,杨再明成长为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化学骨干教师和受到市政府表彰的名师,他的教学经验多次在不同地区交流,并数十次开展异地送课、优质课、示范课展示活动,得到同行高度评价。

  “这是我反哺民族同胞的地方”

  杨再明现在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他曾经的学生的孩子。在吴忠市这个小地方,他教过的学生多达3000多名,每年节假日,看望他的毕业生络绎不绝。学生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能遇到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们很幸运。”

  有一名毕业很久的学生,现在以开出租车为业,每次在路上碰到他,都坚持搭送他一程,直到他进家门才离开。“学生的心意很朴素,他待人接物热情有礼,对老师满怀感激之情,我很感动。虽然他中学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但我感觉把他教育好了。一名学生在为人处事上的成功,才真正让我欣慰。”杨再明说。

  汉渠学校地处偏远农村,早些年学生辍学现象不绝,有些学生家长经常抱有“孩子不读书、不学文化,照样可以务农、挣钱”的成见。杨再明常常走家串户,踩着泥路找回辍学的学生。他对与自己同龄的家长动之以情:“你苦了一辈子,难道也要让你的孩子像你一样苦一辈子吗?”不少家长为之共鸣,悄悄抹泪。

  曾经有一名女学生,因为家里子女众多,经济负担重,上初二时就萌生了辍学回家帮扶家里的念头。杨再明苦言相劝,通过锲而不舍地走访,最终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后来,她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政府部门工作,家庭和睦。”说这话时,杨再明脸上写满欣慰。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不少城市学校向杨再明抛出了橄榄枝,也有人劝他:“人往高处走,你为什么不调到城里去?”这个回族教师总是微笑拒绝:“汉渠是我的家乡,汉渠学校也是我的母校,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应该反哺民族同胞的地方。”

  2006年中考在即,杨再明生病住院,做了鼻内窦开孔手术。医生要求住院15天休息治疗,他手术后刚3天,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就偷偷到校给学生上课。孩子们看到杨老师后,既惊喜又感动,更加发奋学习,最终在中考中首次夺得吴忠市第一名。

  这是他珍藏在心底的骄傲。“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这个平凡的农村教师,决意扎根这方土壤,深耕教学,享受着教师这份职业带给他简单而纯真的乐趣。(本报见习记者 陈少远)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