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凝神聚力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各地各高校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

2015-11-1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综合报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在各地各高校引起极大反响。各地高校纷纷通过集中学习、组织宣讲、主题教育、专题部署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引导干部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全会精神在教育系统切实落实,努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入阐释五中全会精神

  中央宣讲团成员、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山东大学出席学习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向驻济10余所高校百余名师生宣讲五中全会精神。郭树清首先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宣讲,并逐项解读“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座谈会上,郭树清还与师生代表互动交流,对师生们提出的结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高校改革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发出了教育改革的新动员令。”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严欣平在面向全校党员干部的专题报告中,号召全校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准确把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思想提出的新任务。

  北京市教委邀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专题辅导报告;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和四川省委献计献策,已就“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等报送意见和建议10多篇;青岛市组织市教育系统机关处长及以上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同时结合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解读。

  推动五中全会精神进课程、进校园

  连日来,推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校园、进课程活动的热潮,一时间席卷各地各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领导班子,组织“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集体学习,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充分利用校报、微信平台、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全会精神,让师生“时时可学习、处处可阅读”。

  东北大学组织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提供菜单式辅导报告,将课程送进各个学院和部门。北京科技大学把五中全会精神列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帮助青年学生更好理解全会精神,营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吉林师范大学从11月6日开始,连续为全校师生作了5场五中全会精神解读报告。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召开院士、老领导老同志代表、高层次人才代表、青年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等6个座谈会,分层面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力求做到入脑入心。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生任玉清一直通过校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五中全会精神的解读内容。“作为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关心国家发展,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任玉清说。

  全面落实五中全会部署

  在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各地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行动起来。

  河北省立足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把服从和服务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缩小河北教育与京津差距为目标,以中、高等教育为重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干部教师交流、资源共享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教育规划编制、招生制度改革、招生计划安排等方面建立对话和协调机制。

  上海市积极编制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十三五”教育发展目标定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培育重点,深入实施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加快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科学评价学生成长情况。

  西南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整体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高水平研究成果培育与转化力度,让学校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更好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统稿:记者 董鲁皖龙 采写:记者 张兴华 刘玉 孙军 董少校 胡航宇 施剑松)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