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是上海交通大学2007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2008年,他休学一年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到重庆市长寿区开展志愿服务。2010年毕业之际,杨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上海优厚的OFFER,放下自己的研究生身份,决定扎根西部。
因为憧憬,来到西部
2003年开始,先后有200余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来长寿服务,周晓光、杨杰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08年7月,当"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传遍神州大地时,杨杰还是上海交大研一的学生。在学校的BBS论坛看到了这个消息,他心里有了一个念头:我要报名,到西部去。
其实杨杰最初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到祖国的西部,为西部做些事情,为西部的人们做些事情。杨杰来自于西部,对于西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事情提高自己,锻炼自己,而暂停研究生学业休学一年,则是想经历更多,见识更多,而不是整天对着生物试剂和瓶瓶罐罐,毕竟,“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必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2008年7月18日,杨杰同另外的10名志愿者一起,被分派至了重庆市长寿区,服务单位是长寿区综治办。
起初,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平安建设他并没有什么概念,而第一天的正式工作,是从打扫办公室卫生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杰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综治办的日常工作,从第一篇简报到开始起草文件,从跑腿到承担重要会务。综治办的工作是琐碎繁杂的,打扫办公室、写文件、打文件、印文件、发文件、收文件、登记文件、开会倒水、布置会场,看似没有条理,却锻炼着一个人的耐心和梳理事物的能力。
在杨杰看来,这些细小的事情恰恰体现出了一个人是不是细心,做事是不是用心,不要看事情很小,要想做到完美,做到不出差错却是很难的。而且从这些细小的事情里,所能够学到的道理,能够学到的知识是很多很多的。对于他来说,志愿者这个身份不只是西部计划这一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光荣的、伴随着人一生的身份,一天是志愿者,一辈子都是志愿者。
因为信念,无悔付出
由于志愿者身份以及一年时间的限制,很多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服务单位不会交给志愿者们去做,所以,杨杰在做好服务单位里的工作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组织了其他一系列志愿活动。
2009年2月,杨杰开始组织一些志愿者下村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调查情况,并在志愿者QQ群发布,希望能够通过调查了解这些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借助大家的力量一起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这种资助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团区委关爱青少年儿童的常态化做法,每年分四个季度进行。
2009年3月,通过上海交大团委这个平台,他联系上了思源基金,为长寿中学的50名学子每人捐助了300元。虽然钱不多,但是里面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有他们对学子们的关爱。
2009年5月,杨杰同上海交通大学思源教育机构取得联系,商讨在长寿区石堰镇建立思源图书馆事宜,并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执行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长寿区的第一个镇级图书馆已于09年7月24日在石堰镇正式揭牌,周围的居民多了一个学习的地方,农民们多了一个看农技书的地方。
2009年7月,服务期已满,带着对长寿的眷恋,杨杰回到上海交大继续学习。2009年9月,他牵线搭桥,和延期一年的西部志愿者余缅萍一起,在万顺白鹤林小学又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因为热爱,选择扎根
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杨杰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长寿。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生难忘的事,服务期满后,人虽然离开了长寿,却把心留在了这里。长寿人民的热心、领导的关怀、城市的魅力,让他们有了留在长寿,扎根长寿的想法。
在长寿服务的一年时间里,每个周末,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霜,他们和其他的西部志愿者一起下乡,走村串户,长寿的10多个乡镇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不熟悉乡村的路,一路走一路问,不熟悉要找的人,挨家挨户的找。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的群众、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受到了他们的帮助。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杨杰用饱满的热忱发挥着光与热,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团组织和所在单位的认可,他已然习惯了这里的工作、生活,并且逐渐融入其中。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杨杰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上海的丰厚 offer,回到曾经奋斗过的长寿区,到农业委员会工作,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农业人。工作期间,杨杰主持了《长寿区现代农业总体规划》、《长寿区特色效益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五个分园区的规划编制,特别是在2013年《长寿现代粮食生产园区核心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全区粮食作物生产遭受了2006年以来最严重的春旱,为了确保新规划粮食园区抵御重特大旱灾的要求,多次赴旱灾最严重的洪湖和万顺两镇进行实地调研,向农民群众了解造成旱灾的真正原因并请教避免旱灾的方法。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新规划粮食园区核心区的给排水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园区粮食作物的生产安全。
目前,杨杰任长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继续践行着他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诺言。他说,只要能为长寿的人民做一点事情,哪怕是一点点,他也心满意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