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养成教育急需突围

2015-04-07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从先秦诸子的“蒙正”教育到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高度概括说“教育从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必须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达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格、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冷静地审视当下高职教育之实情,我们能够发现:养成教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高职学生的培养陷入了“有智商但缺少智慧,有技能但缺少文化,有营养但缺少素养,有梦想但缺少热血”这样社会评价的困境。所以,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急需寻求困境中的突围。

策略:因循高职教育规律进行养成教育“顶层设计”

  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既应遵循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更应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出发,进行养成教育“顶层设计”。综合比较分析,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育人目标的特殊性。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和应用性,绝大多数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岗位。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学生自身生涯发展,而且关乎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这就要求养成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养成。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职学生具有独特的群体特征:其一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相对缺陷。不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刻苦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其二是日常行为的自控能力、规矩秩序意识相对薄弱。不少学生连起码的行为规范都不能遵从,往往不喜约束、随意率性,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经常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小发明” “小创造”的惊喜。其三是心理素质的双重复合性。不少学生由于“高考失意”,加上社会偏见,对读“高职”有自卑感,但内心却特别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我们在架构养成教育体系时,要充分关注上述特殊性,突出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创新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等重点内容:

  一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养成教育的“基石”。好习惯是人生的重要财富。鉴于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短板现实,要把习惯养成贯穿于教育始终,引导学生从抓细节着手,从改“陋习”做起,自觉养成敬法纪、守规矩、讲公德、重秩序的良好习惯。

  二是职业素质的养成。这是养成教育的“根本”。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与普通高校养成教育最大的不同,其中“责任心、敬畏心、合作担当、质量标准、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元素,必须紧紧抓住。

  三是创新能力的养成。这是养成教育的动力源。创新能力决定了高职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立身自信、勇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选择、追求“与众不同”的能力,为国家建设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的高职学生。

  四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这是养成教育的灵魂。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针对性开展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成为既有较高职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品行的守德、行德之才。

路径:多管齐下突破养成教育困局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资源要素的高度融合和“集成”。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立好制度规矩。守规矩是敬畏法纪的基础。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空间,只有人人严守规矩,校园才能有序和谐。立规矩要从新生入学抓起。制度设计既要体现“刚性”权威,表达“必须如此”的硬约束,使之充满敬畏;又要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一定的“柔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执行。要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抓常、抓细、抓长,加大日常检查、监督矫正的力度,使敬法纪、守规矩、讲公德、重秩序成为新常态。

  抓牢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养成教育。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正向灌输,还应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或互动讨论等,提高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实践的能力。

  强化主体参与。养成教育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应知”、“应然”到“应会”、“实然”的跨越,既需要外部不断教化,更需要主体自身通过反复训练、反复实践“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养成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发程度。

  注重社会实践。养成教育是由“养”和“成”两个环节组成的系统,“成”与“不成”要通过外化的行为举止来体现和检验。社会实践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要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真实场景、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好进入“职场”的各种储备,达成“知”与“行”的统一,减小进入职场的磨合代价。

  创新体制机制。养成教育离不开科学的体制机制,要不断探索创新。一是整合校内资源,构建教师、学生和党群组织合力推进的机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学校、家庭、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三是完善课堂教学实时评价、实践教学状态评价、顶岗实习过程评价、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等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并适时调整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使养成教育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以机制的创新力推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突围。(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郭航鸣)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