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2016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宣传月启动

2016-05-09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收藏

线联平主任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市民和学生在机器人展区体验职业教育

  4月23日,2016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举行,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育精益求精工匠,圆创新创业梦想。活动旨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展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营造创新创业和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教育部职成司副巡视员谢俐等出席启动仪式。

  本届职业教育宣传月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聚焦“质量”,紧扣时代主题。本届宣传月以“育精益求精工匠,圆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制造和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启动仪式上邀请技艺传承大师、学者畅谈 “工匠精神”,强调品学兼优、高职业素养和高技术技能并重,言语中充满了对职业教育和职校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据了解,市教委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今年开展了北京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研,组织9个专家组到48所中职学校听2000多节推门课,以“有用、有趣、有效”为标准,为各校课堂教学把脉,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奠定基础。此外,市教委即将出台《关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意见》,从品德、心理、体质、文化艺术修养、技术技能、工匠精神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聚焦“双创”,推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宣传月期间,“创新创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我市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职业院校人才供不应求,就业待遇逐年提升。在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即将到来之际,各职业院校纷纷交出亮丽的“毕业生就业”答卷,并面向中小学生和家长开放校园,举办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以全新的职业教育面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观念。启动仪式上,企业家代表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延生鼓励职教学子们树立自信,投身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用优秀的素养和良好的技能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圆自己的职业梦想。宣传月活动期间,不仅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是活动参与的主体,许多企业、公司的老总和“猎头”们也纷纷行动起来,走进职业院校,选拔优秀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零距离”对接。

  三、聚焦“改革”,集中展示改革成果。在职业教育成果展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北京市职业教育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文明风采竞赛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此外还特别开辟了一个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展区,展示贯通培养试验实施一年来取得的成果。据悉,今年市教委还将扩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的范围,集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体现了北京市在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匹配性,更加注重统筹各方资源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强的技能人才,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聚焦“体验”,体现“开放办学”思想。在宣传月启动仪式现场,众多的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纷纷走进黄庄职业高中,参加各种职业体验活动。黄庄职高特别准备了四个重点专业群的10余项职业体验项目,向市民和中小学生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发展宗旨,同时也搭建起“人人皆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业成长平台。据了解,宣传月期间,京城一百多所职业院校纷纷敞开校门,面向社会和中小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体验活动,掀起职业教育普及、体验的热潮。

  五、聚焦“科技”,体现互联网+职业教育。本届宣传月启动仪式上通过互联网手段,特别安排了主会场与东城、昌平、密云、北京市商业学校等分会场的互动展示,向人们展示了科技进步跨越时空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在各职业体验区,高科技已经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对接,数字体育、3D打印技术展示、机器人比赛等项目吸足了人们的眼球,让大家看到了北京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向高端、精品、国际化方向转型升级的趋势。

  六、聚焦“文化”,体现职业教育的传承责任。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许多职业院校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结合学校专业主动担当起对一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使命。在黄庄职业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启动仪式上播放了一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故事情节聚焦对“京式旗袍”这一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展现了新一代职教学生的文化情怀和使命感。同时,学校还现场举办了《粉黛京韵》——“京式旗袍发布会”,展出由旗袍工作室师生共同研发制作的“青花瓷”、“水墨画”、“新娘装”等系列新款改良旗袍,旗袍工作室还将承接私人高级定制,迷你旗袍、传统花扣等系列礼品和产品的研发与制作,研发创新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服饰,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开发。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