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架设心灵相通的友谊之桥

——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综述

2016-08-07 来源:《经济日报》收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8月1日,由教育部、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在贵阳拉开帷幕。这也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第九年在贵阳举办。

  活动周期间,来自中国及东盟10国的政府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围绕“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共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大计。

  在“大学校长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主题,分别从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环境、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教育需求、对办学者的期望等。论坛促进了对话和经验分享,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开展更加务实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届中国—东盟青年教育论坛暨演讲比赛,则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21所高校的61名师生参与。与会者围绕“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青年的角色”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合作工作,为各国青年提供了一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合作、学习的机会。

  据了解,本次教育交流周期间,30余项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双方在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更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全面合作、建立友好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据介绍,本次教育交流周活动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活动的旗舰项目,并被列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在前8届教育交流周活动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合作协议近800份,参会的学校及教育机构达1800余所,擦亮了人文交流的品牌。

  泰国副总理巴津认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成为亚洲教育创新和技术合作的重要交流平台,成为中国与东盟深化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开放平台。”

  近年来,随着教育交流合作的持续深入,合作领域也从高等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交流形式也从学生流动拓展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目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境外办学最集中的地区,双边跨境教育合作项目逐年增多,留学人员交流频繁。目前,我国在东盟国家已有3个境外办学机构,30个境外办学项目。截至2015年,中国到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人数达到12万,而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也已经达到7.2万人。

  在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一个按1∶1比例仿制的CRH380A型动车组驾驶舱吸引了东盟参会人员的目光。在动车组模拟驾驶系统里,不时有参观人员体验驾驶“动车”。交流周期间,国内10余所高校与泰国、印尼等国的20余所高校签订了73份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上加强合作。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还牵头组建了“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为双方交流提供支撑。

  目前,包括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合作正在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新支柱,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面向未来,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是打造中国—东盟关系新支柱的优先方向,也是开辟中国—东盟关系新的不竭动力。

  在8月2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部门负责人一道谋划了未来5年的交流合作,并通过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行动计划(2016—2020)》。这是中国与东盟之间首个教育领域5年行动计划,内容涵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生交流、智库合作等多个领域。

  作为民心相通基础的教育,在推动国与国的交流合作、增强互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也将在服务双方的友好交流中行稳致远。(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