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联盟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广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宣传素材

2016-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活动背景:让大山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3年,按照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定点联系宁洱县扶贫工作,装备中心把对滇西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列为重要工作,建立完善帮扶工作机制,积极融入滇西宁洱县扶贫开发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以科技支持、智力帮扶、项目支撑、人才培养为重点进行帮扶, 2013年至2016年,四位挂职干部入滇驻宁洱,成为上级政策和滇西贫困地区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努力争取资金项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贡献了力量。

  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教育脱贫精神和“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在这个精神指导下,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以联盟办学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及办学理念延伸至大山深处。该扶贫项目被评为2015年教育部优秀创新工作案例。

  2016年春天,从北京出发到昆明是三小时的飞机,从昆明转机普洱另需一小时,从机场出发再行驶一小时的山路,就到了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在普洱市普义乡会议室,一场“联盟办学”阶段式培训培训总结会正在进行着。站在台上演讲的,是云南省普义乡一线校长们,他们从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进行了翔实的汇报。报告结束,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通过联盟办学扶贫项目组织的专家及优秀教师代表对云南校长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

  情系教育,幸福牵手

  2015年8月21日,云南省宁洱县普义乡。

  花猫绕着芭蕉树慵懒地走来走去,三五只旱鸭在民居旁的草丛里自由地觅食,淳朴的村民将自家菜园里收获的瓜果沿街售卖,孩子们玩着简单的游戏。

  “这里的人们乐天知命,靠山吃山,享受着简单的幸福。但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云南省宁洱县挂职副县长郭晓萍经常望着窗外的美景陷入沉思。她是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选派宁洱的第三批挂职干部,上任伊始,在走访普义乡中心学校时,周永海校长的一个诉求让她心里不能平静:“我们希望能够与发达地区学校开展拉手活动,学习优质校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让我们大山的娃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幸福”这个字眼,让郭晓萍想到了“幸福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高峰校长。“如何让大山里质朴的幸福观与城市科学、系统、现代化的幸福教育体系接轨,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这个质朴的想法,把“联盟办学”项目引进了大山。

  经过装备中心与幸福教育研究中心多次研讨,在实地考察后,因地制宜地策划了“让幸福教育延伸进大山”联盟办学教育扶贫项目,制定了《“幸福教育延伸进大山”拉手合作方案》,通过联盟办学的方式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以及校长、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为宁洱县中小学提供公益的咨询、培训、诊断和指导,带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们享受“幸福教育”成果。

  “学校穿什么样的鞋子,只有校长知道。改变学校,从改变校长开始,从改变教师开始,从改变课程开始。”专家高峰校长的专题报告让宁洱教育人意识到阻止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和课程。“牵手”两个月后,10月16日,宁洱县21位宁洱教育“种子”校长在郭晓萍副县长和教育局局长胡光益的带领下,走进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益培训。

  学习期间,玉泉小学为宁洱校长们开放了多堂研究课,并安排各学科带头人通过学术报告、交流座谈等方式,介绍分享经验。

  千里“送课”,精准帮扶

  2015年11月28日的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而普洱山苍翠依旧。山脚下百年老校宁洱县直属小学,200多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前来听课的校长、老师们在一支笔、一个笔记本的记录中度过了一天的学习时光。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更需要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而基于实践的自下而上的变革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这次是按需送课,宁洱的老师们列出课程清单,北京的老师准备相应的讲授内容。”十多位优秀的北京教师通过 “让幸福教育延伸进大山的平台”深入宁洱教学一线,上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信息、科学等示范课。“送课”团队中,还有爱心企业家、知名学校文化设计专家、央视知名制作人。

  “深入课堂才知道,这里和北京,差的不是设备,是理念。”信息科任教师张志刚说。音乐教师曹艳也感慨:“这里的孩子们应该天然有副好嗓子,但由于平时没有经过专业的发声方法和音准的训练,他们不但跑调严重,而且不会运用正确的声音位置唱歌……”山区教师的需求和专家诊断碰撞的结果使这次按需送课更具效果!

  “种子教师”的力量

  2015年10月19日,作为“幸福教育?延伸进大山”公益活动的环节之一,云南省宁洱县副县长、教育部部属挂职干部郭晓萍带领21位宁洱教育人走进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举行了为期一周“种子教师”公益培训。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我们向孩子们提供的产品就是课程。只有设计开发适合当地孩子们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全面成长。”高峰校长在调研了宁洱县几所代表性学校的校园后发现,阻止当地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和课程。基于调研,在本次为期一周的培训中,玉泉小学为宁洱县校长们开放了多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研究课,并安排各学科带头人通过学术报告、交流座谈等方式手把手将课程改革经验分享给大山深处的校长们。晚上,高峰校长和冯杰、尚玉红、胡秋芝三位副校长还通过与云南校长座谈交流的方式,进一步解答疑惑。

  联盟办学的专家们在云南普义乡端金小学调研时,发现学校图书馆配备的图书有些不太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只有同步阅读,才能让孩子们读进去,有所益。”此次北京玉泉之行,玉泉小学将自己研发的校本教材《玉泉语文》的改革理念介绍给云南的校长们,并将教材配备的同步阅读读本赠送给端金小学的图书馆。

  “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程研发、师资培养、学生素养……玉泉小学毫不保留地把办学经验展示给我们,让我们重新发现教育之美。”“幸福教育延伸进大山”活动,为宁洱的校长、教师们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

  “北京这些优质学校的课程思路启发了我,我们身边有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却不知道怎么利用,开发成《叶子手工课》孩子们肯定喜欢。”端金小学校长赖国宏感叹。

  “我们宁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可以将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开发成校本课程啊。”同心镇小学校长杨明也有灵感被激发。

  “我最大的收获是,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整合的能力。正如李老师所说的,眼里只有一篇课文的语文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一位语文教师在听课笔记上写下这样的收获。

  宁洱校长们在北京培训期间,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满满一本笔记见证了一周学习的厚度。当“宁洱送课”时,专家们高兴的发现宁洱的校长、老师们依旧将所学诉诸笔端,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

  学习、观摩,贵在迁移转化。经过几轮的培训交流,“幸福教育”的种子已经在滇西大山萌芽,让京城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辐射,以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联盟办学的形式,将发达地区优质的教学经验、资源无私分享,带动更多的学校共同发展,让‘幸福教育延伸进大山’这个活动更有意义,若这种帮扶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宁洱教育将会有所突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张彦祥副主任的一番话,道出了这个活动的价值。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积善成德,积智成朗。联盟办学经验无偿分享给宁洱需要帮助的教育人,通过改变教育,带动区域教育发展,让大山的孩子都拥有幸福人生,体现了你们作为一所优质校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活动的受益方,宁洱县教育局胡学鸣书记表示,借此联盟办学的契机,宁洱教育人要加强和发达城市学校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共同进步,进一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必扶智”的要求。

  “幸福教育联盟是一个遵循创新、和谐、共享、协同发展理念的教育共同体,联盟学校尊重教育的本质与内涵,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优秀教育成果,帮助薄弱学校补齐短板,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干部、宁洱县挂职干部郭晓萍看来,联盟办学是提高区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办法之一。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