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专题

海归创业:做好生力军 敢为先锋队

2017-03-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3月7日,王辉耀(左二)、徐培祥(右二)、刘刚(左一)三位嘉宾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围绕海归创业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本报记者 修伯明/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海归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如何看待海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新生代”海归创业有何特点?他们创业的困难和障碍主要有哪些?如何构建更为高效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

  3月7日,《神州学人》杂志邀请王辉耀、徐培祥、刘刚三位嘉宾,走进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的海归创业话题。

  王辉耀(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海归创业是今天中国“双创”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人员将成为中国引领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徐培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

  留学人员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用于报效祖国,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刘刚(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石景山留学人员创业园总经理、蒲公英留学生创业驿站创始人):

  海归创业是国际创新网络与国内创新网络交互的重要通道,政府及社会各界应持续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

  1.海归创业的历史作用和时代特点

  记者:海归是我国推进“双创”的生力军,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看待他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徐培祥:广大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并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家。

  广大留学人员不仅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其中一些人还走上创业道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并引领创业潮。

  广大留学人员既有国内成长经历,又有海外生活体验,外国人通过他们了解中国,中国人通过他们了解世界,他们是促进中外交流和中外友谊的民间大使。

  王辉耀:习近平主席今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强调的经济全球化,包括正在推进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战略和举措,都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从人才储备来讲,海归是先遣队,也是生力军,是桥梁、纽带,也是催化剂,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走向中国的中坚力量。有一支近500万人的留学生队伍,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创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人才库、智囊团和生力军。未来,他们对中国的发展还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刘刚:全球化时代,我们和其他国家的竞争,源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对留学生带来的多种文化碰撞交流的通道,国家应该长期支持。

  记者:我国海归创业的现状如何?呈现出哪些特点?

  王辉耀:整体来说,当前海归创业呈现的特点是领域全覆盖、年轻化,并出现了在国内外跨越往返的“海鸥”现象。首先,海归创业表现出多样化。在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领域,在中关村等全国各大高新区,都活跃着相当一批留学人员,而且创客中也有大量留学人员。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以及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都为留学人员带来很多创新创业机会。他们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金融服务业,比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有些人做得非常好。其次,很多年轻海归家庭条件比较好,他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投身慈善、扶贫、教育等领域。再其次,创业地域向二三线城市发展,而不再局限于大城市。他们的国际交往广泛,经常国内和国外两边跑,而且两边都有团队,便于开拓国际市场。现在,一些海归也开始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并投身其中。

  而且,“80后”“90后”海归更为国际化,互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熟练,对祖国的自豪感、认同感也非常强。

  徐培祥:当前,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教育部最新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16年年底,出国留学人数共458万人,其中136万在外就学,265万人学成归国发展,回国创业的人数也在增加。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对办理回国手续的万名留学人员调研数据统计和分析,海归创业呈现出“三高”和“三集中”特点。“三高”是指学历层次高(博士生占11%,硕士生占81%,本科生占7.5%),科技含量高,创业成功率高。“三集中”是指集中来自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创业去向集中在北上广深,年龄相对集中在30岁左右。

  2.打造海归创业升级版服务体系

  记者:海归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主要有哪些?

  刘刚:首先是创业心理问题。从不同国家留学回来的海归,心态是不同的。比如,英国可能讲究把产品做到极致,美国更注重商业模式,德国的制造业很强。从不同文化国家回来的海归,再到我们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适应变得很重要。而且,从学者到创业家,从努力学习就能考到优秀,到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有确定的结果,这是大多数创业者都要经历的。

  其次是国内竞争激烈,商业模型复制很快。留学人员在国外看到一个商业模型,认为在中国可以实现,但中国市场非常广阔,竞争对手学习得很快,这让很多海归不适应。

  再其次是不熟悉当地社会网络。海归往往更注重对国际网络的连接,在国外有自己的圈子,但在国内容易忽略对当地文化的融入,导致很难嵌入当地社会网络。

  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海归企业的融资、开拓市场、开发社会资源就会比较顺利。

  徐培祥:海归创业遇到的困难,中央、各部委及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去年李克强总理专门对海归创业遇到的“六难”做出重要批示,18个部委联合起来解决,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的会逐步解决。老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

  我认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沟通不畅,这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尽管现在很多地方、单位都有自己的创业服务网站,但还不够权威,也不够统一,在信息互换、交流方面还有扩展和提升的空间。

  王辉耀:年轻海归需要进一步熟悉中国社会。现在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年龄趋于低龄,留学生脱离中国社会多年,回来后需要一个适应期。像创业大赛、留交会、海创周、华创会等平台,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对国内的熟悉,因而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说具体的困难和障碍,我认为创业门槛可以进一步放低,学历条件可以适当放宽。现在许多地方要求有硕士、博士学位才予以支持,但海归创业者中有许多本科毕业生,其中一些人也非常优秀,并有丰富的国外工作经验。

  记者:海归创业需要给予哪些必要的帮扶?

  刘刚:以蒲公英创业驿站为例,我们会为大家提供几方面的服务:一是会在他们回国之前跟他们建立联系,给他们介绍国内市场情况;二是在留学生回国之后,会在他们选择创业地点方面给予辅导;三是对留学生回国后的股东结构及组织经验方面给予帮助。此外,在找房子、找中介、安家等方面,无当地户籍的海归生存成本会更高,我们将提供适当的补助;四是帮助他们快速嵌入当地社会网络。

  海归创业所需要的硬环境,比如政策等,相关部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在实际创业中还需要一些软环境,这就需要民间组织的帮扶和指导,比如中介机构、创业导师等。蒲公英创业驿站现有30多位创业导师,引导过很多企业。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也设立了创业学院,经常举办讲座,还成立了欧美同学会创投联盟,召集有投资意愿的企业家,与未来的年轻创业者进行对接,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而且,还有专家和有经验的创业者为他们评判商业计划书。欧美同学会还举办留学人员创业论坛,邀请成功的海归创业者分享创业心得,邀请创业园区负责人一同探讨创业模式。我们智库每年也都会做该方面的研究,出版相关著作。

  徐培祥:教育部在鼓励留学生回国工作创新创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出台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政策;二是建立促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机制;三是搭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平台;四是实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项目。这里,我要重点提一下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主办的“春晖杯”创业大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是大赛承办者,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入围项目成功落地的有数百家,入围者中还有几十位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

  我以为,当前最需要的是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权威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创业的政策、环境、导师、问题和对接等,一目了然。另外,要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首先是要扩大规模,其次是创业园内的服务管理有待提升,要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记者:如何改善和提升目前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和支持?

  王辉耀:我们国家这些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服务体系,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并为他们提供服务。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引导留学人员与民营企业相结合。现在,大量的民营企业需要国际人才,而留学人员缺乏当地的渠道和资金,这两方如果能对接,就能够实现双赢。希望创业园能对这样的项目开放并扶持。

  二是吸引外国人到中国创业。今年1月,人社部、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通知,欢迎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大量的外国人才加入。目前,在华留学生44万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者21万人。我们的留学人员政策能不能把这些人涵盖进来,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对他们开放?如果创业园区能够吸纳他们入园,对我们的创新创业是很大的支撑。此外,我们还有6000多万华人华侨在海外,他们的后代非常优秀,这部分人也应成为国家引才的对象。

  刘刚: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包括服务评价体系,让留学人员像网约车一样,选到最适合的创业地点和园区。如果国家启动这样的平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契机,正如服务最好的网约车司机总是接单最多,如果让留学人员根据各园区的服务评价来选择创业服务和孵化机构,也会促进相关园区和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

  这种服务体系也可以延伸到国外,海外留学生在国外通过“春晖杯”创业大赛等平台就能得到引导。只要我们都成为最好的网约车司机,全球的创业者就都会来。

  3.既要做好生力军,更要敢做先锋队

  记者:国家对海归创业有更高的期待,期望他们带回国际领先的技术、模式和理念,这与对国内大学生创业的定位略有不同。如何理解这份期许?

  刘刚:很多年轻人创业是为了就业,属于就业型创业。海归创业,并不一定要做很大的企业,他们的价值更在于所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多样性是创新的基础,一个多样文化并存的区域,必定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竞争能力也会比较强。

  留学是中国开放的标志,留学人员对我国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留学人员是我们接近和了解国外文化的重要通道,保持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王辉耀: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回归国。未来要搞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动全球化大潮,人才大进大出的局面还会持续下去。这是未来中国创新的来源,也是支撑。他们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双创”大业、推动中国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海归事业,为他们在国内外发展打好基础,会成为中国独特的竞争优势。

  徐培祥:海归在我国各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新一代海归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在“双创”浪潮中不仅要发挥生力军作用,还要当好先锋队。(《神州学人》记者 杨宇 曹喆 徐妍)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