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招考改革 不拘一格纳人才

2017-03-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不考不教、不考不学”是近年来中考常常被人诟病的焦点。而在山东省潍坊市,升学备考却是另一番景象:初三年级的体育和艺术课照常开设,学生每天照例在操场打篮球。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17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显示,潍坊的学生负担在全省最轻,但教育质量特别是高考升学率却不降反升。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触及千家万户的敏感神经。山东潍坊,只是中考改革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设计。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全面范围内的推进,让越来越越多的学子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中考改革:变“考啥学啥”为“学啥考啥”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山东潍坊市在高密市推开中考改革。改革包括高中升学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合二为一、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考生综合素质等级进行录取、录取时根据各学科成绩等级实行组合录取等多项内容。

  湖南省长沙市改变一直使用的分数制,推行等第制,即中考成绩不再以分数形式呈现,而是以A、B、C、D、E五个等第形式呈现。在实施等级制的同时,有单科成绩位于前千分之一的学生,可以提高一个等级参与录取。与此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高中录取挂钩。

  2015年3月,浙江嘉兴市启动新一轮中考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改革提出统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查)科目和要求;降低考试科目的满分值,并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纳入升学考试总分;以多元招生为模式,减少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2016年4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新中考改革方案。考试实行“3+3”模式,除数学、语文、外语为必选科目外,考生可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门中选择3科参加考试,且必须至少选择一门理科科目(物理、生物、化学)。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逐步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以更好推动中考改革与高考改革相协调、相衔接,发挥中考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此次改革进一步突出了“两考合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变“考啥学啥”为“学啥考啥”、打破“唯分数论”综合素质评价建档、加分项目大“瘦身”、给地方改革“留白”等几大亮点。

  高考改革:从“考三天”到“看三年”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

  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高考改革着力于多把“尺子”量学生,浙江高考改革着力于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两地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高考改革的有序推进、稳妥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除新疆外,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内,全国已有31个省份形成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全国来看,上海、浙江以外的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启动时间将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其中,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等4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

  而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普通高校将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高职院校将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为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自2012年开始,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实施了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扩大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数量。扩增量的同时调存量,要求部属高校和自主招生的学校拿出2%的比例,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

  除专项计划外,教育部还动态调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已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与此同时,新一轮改革剑指“加分造假”,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同样,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学生可以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截至2015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比例已达到高职招生计划的50%。

  研究生招考改革:科学公正保质量

  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其中,“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形式,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中期分流名额补充机制”等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容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后,一项项具体的改革不断推进。

  至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70余所院校都试行了“申请—审核”这一制度。希望通过这样的办法,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复旦、华东师大等多所高校还实行了与“申请—审核”制相辅相成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高校普遍希望通过“宽进严出”模式,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学生,来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2015年9月,教育部公布《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推进分类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强化复试考核、充分发挥招生单位录取主体作用、加强监督管理等五大改革任务。总体要求是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建立更加符合临床实践要求、科学有效的考试招生机制,推动构建临床医学人才“5+3”标准化、规范化培养体系。同时,将此项改革作为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在重点领域的深化和突破。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统一下达,由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也将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统一组织实施。

  该政策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

  科学公平可期,人尽其才可期。“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总体目标,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

未来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化

  当前的高考改革目标,是促进公平,同时也兼顾科学性。

  在现阶段,高考制度牵引着一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跟着走。现在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中小学比较注重应试教育,学校纷纷思考:高中怎么适应高考、初中怎么适应高考、小学怎么适应高考?

  但目前来看,我们还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替代它。

  要明确的是,中小学教育不是为了高考而存在,而是为了人的成长成才而存在。

  高考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分流制度。一类人经过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想到更高阶段学习,高考就是为检验他们适不适合去、符不符合高校要求而设立的。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到高校学习。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不需要管高考改革的节奏。现阶段,学校要开足开齐每一门课程,学生要学好语数外,把学校所开的每一门课程都学好,不偏科,就好了。

  未来的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教育,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以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将明确要与国际接轨,考试成绩要看,但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在所有学段的表现做出评价。

  尽管现在还做不到,但肯定会走到这一步。(本报记者 王强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