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家访,访出教育好生态

2017-06-28 来源:《人民政协报》收藏

  在手机、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家访是否应该被淘汰?家访,是否给老师繁忙的教学工作再添负担?

  “不!”采访中,老师、家长都给出了否定答案。

  家访,更好地服务学生

  江西抚州实验学校8年级12班班主任廖传华至今还记得,初一刚开学时,轮到小雄做自我介绍,他的“反常”——局促不安,张嘴想说话却又不出声,脸涨得通红。

  不久后的一天,结束所有教学工作,廖传华敲响了小雄家的门。“我至今都感谢那次家访。”廖传华从小雄妈妈口中知道,小雄先天性听力、语言障碍,即使带着助听器,也听不到60分贝以下的声音。从熟悉的小学到陌生的中学,一度让他想辍学。

  随后,廖传华经常通过写字与小雄聊天。担心其他科任老师不了解情况“误解”“忽视”小雄,他又带英语、数学老师一起家访,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写板书;讲课时,如果可能,站在小雄身边。

  一学期过后,小雄喜欢抬头了,也找到几个熟悉的朋友。廖传华再递给他纸条时,他不再踌躇,而是立马接过来,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前不久,小雄还被评为“最美少年”“三好学生”。“这一称号没有丝毫作假,是全班学生一票一票选出来的。”廖传华说,全年级约1000名学生,小雄的成绩排前100,而且他经常帮助同学,人缘很好。

  看着小雄的变化,最开心的莫过于母亲。“我没想到班主任会主动家访,更没想到会带着科任老师一起来。两年里,我时常能收到老师的电话、微信,反映小雄在学校的表现,也询问他在家的行为。”母亲告诉记者,自己至今记得廖老师家访时的一句话——“我一定会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成长”,他做到了。记者采访小雄母亲时,一旁的廖传华正在纸上写着什么,小雄开心地一边比划,一边也提笔写起来。

  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家访也需要智慧。抚州实验学校5年级9班班主任徐苏娅要求自己,电话采访之外,每学期要保证家访学生数不少于30%。考虑到留守儿童家中父母不在,家访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她会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家访则放在岁末年初。此外,除了“问题”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同样在家访之列。

  徐苏娅发现小朵(匿名)下课后不喜欢跟同学玩,而是站在讲台边看老师批改作业或在座位上看书。“在交友上,她没有了学习时的自信。”注意到小朵的孤独,徐苏娅决定到她生活的环境一探究竟。小朵有个妹妹,妈妈的注意力常常不在她身上。加上小朵自己相对早熟,对朋友的标准要求较高,使得她在交友方面存在障碍。

  “不是成绩好就不需要关注,成绩不是家访与否的标准。作为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家访期间,徐苏娅婉言提醒小朵母亲多注意小朵的交友问题,如可以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平时,也应多和小朵谈心,聊聊自己以前的交友故事,鼓励她打开心扉的同时也不要太着急,做好自己,静候花开。

  “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但传统的家访仍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方式。”徐苏娅发现,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自己与学生、家长的距离,除了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家访时,家长还会主动说些“贴己话”,如反映班级、老师存在的问题,帮其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弊端。

  家访,引导家长“理解”教育

  “有时候,家访真的很难。”抚州金溪二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第一次家访时,正在打麻将的家长对着牌友说:“看,这就是孩子老师。当老师有啥好的,工资那么少,还死累。这不,下班了还得家访。”说完,继续打牌,间歇时,抬头让老师随便坐,之后,再没搭理过老师。

  类似的尴尬情况,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家长要么不理,要么各种抱怨教育不好,要不两手一摊:我也管不了,这孩子就这样,不成材,老师,你随便打、随便骂。还有的家长听说老师要来家访,直接躲了起来。

  “家长有误会、不理解,不要紧。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更多,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你的热情、真诚总会感染、点燃他们。”廖传华一直相信,家长都有一颗“助力教育”的心,只不过需要老师持续去唤醒。

  江西很多学校一直延续家访这一传统。2016年5月,江西出台文件,号召全省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自此,家访成为江西教育的常态。

  一年的努力,家长正在悄然变化。有的家庭,麻将桌变成了书桌,饭后活动由搓麻将变成了亲子共读;有的家庭,父母辞去外地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只为不错过孩子的成长;还有的家庭,听闻老师要来家访,早早地到马路口迎接,有的甚至时不时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啥时候来家访……

  家访,还在无形中化解着家长对教育的误解,对社会的戾气。以前,小芳(匿名)爷爷算是个“愤青”,对政府、社会有很多误解,常常四处抱怨,甚至上访。几次家访后,爷爷不上访了,逢人就夸政府、学校对自己的帮助。

  家访,唤醒教师的职业梦

  “愿我们的力量化成隐形的翅膀让学生在人生路上自由翱翔。”家访当晚,来学校刚一年的金溪二中7年级2班班主任熊小宇在本子上如此写道。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家访。那刻,她看到了教师的职业力量,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有类似感受的老师还有很多。在家访心得中,老师们写下这样的文字:“有些孩子并不是不可教,当老师和家长给予他爱心和耐心时,他迟早会开花结果。”“教育应该是做功德,而不是做功劳。”“上大学时,课本上说‘教育要充满善’。以前,并不能理解,可一次次家访,一次次看到家庭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努力,我终于懂了这句话。”

  听闻老师常常要在放学后、周末、寒暑假家访,回来还要详细地记录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心得,记者不禁问道:这不是给老师增压加负吗?

  “不是!”弋阳县曹溪中学教师罗佳肯定地回答道。作为去年教师招聘考试的第一名,她原本有机会留在县城或离县城偏近的地方。然而,她选择了最偏远的乡村中学,理由是校长的一句话,“学校会让你们找到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如今,她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一年时间里,她周末很少回家,总是去家访或去校外互助小组陪学生写作业。“不觉得累,也不觉得是任务。尝到了家访的甜头,你总会不自觉地想去走近这些学生,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感受到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金溪二中校长黄文龙告诉记者,开始,老师确实会抱怨,可后边就变得“不用扬鞭自奋蹄”。为啥?老师看到了家访的价值。家访中,老师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专业尊严被树立。同时,家访悄悄改变着学生和家长,让家、校真正形成合力,学生管理变得轻松。“老师没有花费多余的精力,只不过把过去管理学生耗费的时间更多放在了家访、了解学生。其实,更轻松了。”

  在金溪二中,记者看到一沓厚厚的家访本,里面记录着学生的家庭情况,行为特点,最近表现。空间不够,老师还附上两张信纸,密密麻麻写着对该学生的情况分析及指导方案。(本报记者 陈亚聪)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