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⑦走进陕西

穿越时空,续写“一带一路”教育故事

2017-06-19 来源:微言教育收藏

   高校如何服务“一带一路”?西安交通大学是这样做的:发起并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盟,形成了跨世界5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引领并深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随着朋友圈不断壮大,各高校好友间成立了若干学科子联盟、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也不断深化……看!朋友圈总有新鲜事儿传出:前不久,西安交大和教育部国际司签署协议,充分利用联盟平台,加大“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力度。

  采访团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的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那么这个研究院是研究什么的?简单地说,“中国制造2025”要有自己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增强世界对“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制造”的认同。研究院就致力于此。

  “我们每年都举行国际质量研讨会,吸引‘一带一路’沿线的上百个国家前来参加,不断完善我们的质量体系、传播我们的产品标准。我们已在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办相关的培训班,给他们介绍中国标准、中国法律。”研究院的老师们说。

  从第一家实体化丝绸之路研究机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的建立,到第一套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著作——《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的写就,再到第一本容量最大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60万字)》的完成……这一个个丝路故事背后的故事,精彩神秘、耐人寻味,深深地吸引了采访团。

  西北大学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和学科优势,在丝路沿线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向西向远方,不断探路、不断前行。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白振国(Eko),在51天时间里,他背起行囊,穿越7个省,行程3万公里,乘坐200多个小时的火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他说,这份文化之旅的体验是他最美好的回忆,中国文化令他如痴如醉!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正在攻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留学生kurbonov Itolmas见到采访团很是开心,他和我们分享道,他的中文名字叫李韩,在西北大学学习期间,学习了许多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知识。在谈到未来的打算时,他说,“我要做好一座桥,一座连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桥,那是贸易之桥,友谊之桥!”

  这个“高大上”的法律智库叫“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走进它的国际法图书馆,采访团在这两万余册的专业藏书中,看到了研究院的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

  学校副校长、研究院院长王瀚说,这个研究院是西北地区开展“一带一路”法律合作交流中,最大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基地。

  研究院的功能很是强大:单独招收“一带一路”方向法学研究生;是国内首家针对“一带一路”中亚沿线国家开展法律培训的机构;建立了法律培训基地,为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和风险防范培训。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波斯语的课堂上,外教佳乐带着耳机正在用流利的中文和学生互动。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向我们介绍说,他来自伊朗,2012年来校任教,对待学生是出名的认真负责,刚刚被评为陕西优秀外籍教师。目前,学校已有22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小语种专业,采用“多语种+”培养模式,毕业生都很抢手。

  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沟通,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和走近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丝绸之路国家间沟通的纽带。

  走进“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这里的学生正在学习“技术写作与编辑”课程。这个平台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原来,平台能够通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为来到中国的“歪果仁”(为“外国人”谐音)量身定制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百事通”,这个“百事通”不仅啥事都能问,而且提供的服务还是7x24小时全天候的。

(责任编辑:赵奕(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