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治国理政贡献高校智慧

——上海高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探访

2017-07-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你知道网友最关注哪个社会议题吗?当今社会哪个群体的幸福指数最高?网友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又是怎样的?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调查是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自2012年以来,该中心运用大数据成功完成了全国范围的深度社会心态调查及社会心态演进趋势分析,并长期建设网络社会心态大数据分析指标库与词库,为国家提供决策咨询参考。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高校应该如何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近日,记者走进上海,探访上海高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为解答实际问题建言献策

  盛夏的复旦校园绿意盎然,在绿树掩映处有一栋专门以“智库”命名的砖红色楼房。在这栋看似不起眼的4层小楼里,却诞生了诸如《双轮驱动 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金砖国家研究》等一系列对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来自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它是一个成立于1993年、创设伊始就以“智库”作为建设目标的研究机构,创办人是王沪宁、徐匡迪等一批在政界、学界响当当的人物。

  “研究院基于复旦文理医工综合性学科优势,推动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及面向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领域研究,吸纳和培育了12个跨学科、跨国界学术和咨政机构。”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怡说。

  “一带一路”、生态文明、中国制造、网络安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战略背后,往往都有高校智库的影子。

  上海大学与土耳其海峡大学联合建立了“土耳其研究中心”。中心不仅连续出版《土耳其研究》蓝皮书,为国内了解土耳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还利用跨国联合研究团队优势,为中央制定相关外交政策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为“城市病”问诊把脉。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经过召开多次研讨会,结合实地调研,研究院就雾霾治理形成了一批成果,为城市环境治理建言献策。

  “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备国家所需,这是交大建设智库的定位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说。

  而成立于2015年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虽然“年轻”,但围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话语进行研究、咨政、传播、培训,目前已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上海高校智库共争取到各级各类研究项目713项,先后递交决策咨询成果1020余篇,被录用、采纳或批示的成果近680篇,采纳率超过65%。

  创新体制机制开门办智库

  “大学办智库不是大学老师办智库,而是大学‘开门办智库’。在发展研究院,不仅专家学者可以参与智库建设,学生、商界精英、政府官员也可以凭借自身学养和兴趣参与决策咨询;不仅中国学者可以建言献策,外国学者也能为中国出谋划策。”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黄昊说。

  黄昊介绍,研究院可以与政府研究机构、社科院、科学院、工程院,以及民间智库等合作,可以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组建研究团队,还可以强化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的合作,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的协作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同样以“小实体,大联合”的方式创新智库体制机制运行。2016年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采取“四方共建”的组织管理模式,由国家质检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承建,上海市质监局提供指导。研究院深度联合了上海质量科学研究院、上海质量协会等研究机构,并联合了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等9家企业。一大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会聚于此,为质量强国建设出谋划策。

  为打通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最后一公里”,复旦发展研究院完善报送流程,在原有的基础性、理论性研究或学理性较强的报告基础上,通过智库专业运营人员,根据有关部门要求进行深度再加工,形成各类咨政产品。

  智库成果如何评价是高校智库建设绕不开的一环,这也是让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董丽敏困扰很久的问题。“智库成果通常是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这跟之前高校教师传统的学术成果认定及考核并不交叉,如何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董丽敏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激发高校智库研究人员队伍的积极性,2014年10月,上海市教委制定实施《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完善,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在内的科研成果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进实施“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机制,完善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激励广大智库研究者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上海大学还率先将智库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尝试打通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两个体系。

  智库建设反哺人才培养

  让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颇感自豪的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资助20余名优秀学生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张骥就有3名学生通过层层选拔,获得了实习机会。

  “智库研究过程中,我能实际了解到国家在人文交流领域紧缺的人才,在教学环节,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对国情、国际事务的把握能力。”张骥说。

  推动高校智库建设反哺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复旦大学率先探索了高校智库育人的有效途径。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介绍,在博士后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机构与实务部门相结合的培养目标,要求博士后在完成学术目标的同时承担必要的咨政和行政任务,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瞄准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攻关。

  复旦还将智库育人的视线投向学生,培养智库的“后备军”。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本校学生,设置专门的“智库学术助理”项目吸纳其他高校学生。

  “科研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由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与科研贯通的育人方式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研究所的优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介绍,该研究所向学生开放各种高质量的科研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创新、自由研讨的重要性,100%的学生都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重大课题。此外,研究所把科研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大范围开展研讨式教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还积极把科研资源平台打造成学生学习成长平台。崔允漷介绍,近5年间,研究所先后接待了200余位国内外专家来访,并举办上百场教育论坛,输送了大约60%的博士后到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培养,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和学术能力。(本报记者 焦以璇)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