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专题

广东省“双高”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2017-06-04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讯(记者 曾瑞鑫 实习记者 罗敏)6月1日至3日,教育部组织的"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广东省,对广东省的"双高"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进行了全面采访。据了解,广东省实施"双高"建设两年来,17所参建高校组成高水平大学群,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用科研成果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广东省各参建高校在"双高"建设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已经取得累累硕果。

  中山大学:培育创新人才、转化科研成果、支撑相关产业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山大学注重人才的引育和培养。2015年至今,中山大学新增6位院士全职到岗工作,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21人,4位杰青、55位青千。2016年,中山大学有30人入选青千,居全国高校第二。近两年来,从海内外引进了2000多人,初步实现队伍的倍增,汇聚了大批优秀学术骨干,大力推进博士后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此外,中山大学每年为广东输送本科毕业生超过4000人,研究生近2000人。

  近十年来,中山大学与广东企业共计开展了近6800多项技术合作,投入研发经费超过21亿元,与190余家企业共建了研发平台,与企业的合作研究成果共获得196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专利成果加速输出,近两年专利授权754项,专利成果作价3300万技术入股两家公司,涉及股本6.4亿元。其中,一些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应,如中大自主研制的"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型材料"获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全球首个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正式投入临床试用等。

  中山大学与广东省16个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成9个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院。如花都研究院重点开展音视频和物联网芯片研发,佛山研究院重点开展半导体照明技术研发,顺德研究院重点开展光伏技术研发,惠州研究院重点开展精细化工技术研发。其中,花都研究院孵化的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图形标识采集芯片提供商。顺德研究院支撑组建的"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我国三个国家级光伏检测中心之一。2015年,7个地方研究院获批为广东省第一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立德树人 推进"双教"改革 培养"双创"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设置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改革试点班32个,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出一批学术创新型、创业精英型等拔尖人才,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就业。

  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建成一批国际高水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数达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居全国高校并列第6位、华南地区首位。

  2015年来,该校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有200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获奖。华南理工大学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23个、省部级134个,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曹镛、吴硕贤院士连续两年获广东省突出贡献奖。

  2017年,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与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署协议共建国际校区,以新型工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为重点,力争办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际化示范校区。

  暨南大学:学科地位上升、科研能力增强、国际化水平提高

  暨南大学新增3个ESI全球前1%学科,与2015年1月相比,新增3个ESI全球前1%学科,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至7个。ESI全球总排名从1501位升至1194位,上升307位。

  暨南大学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79人、219人。暨南大学推出"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及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100%学生纳入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80%的学生进入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人数年增长为34.5%,参加跨境合作人数年增长60.15%,国际生源研究生人数年增长71.98%。

  近年来,暨南大学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共计53项,其中年度重大项目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6位,广东省第1位。据了解,暨南大学国际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暨南大学境外生12288人,数量高居全国第一。根据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S)公布的"2016年亚洲大学排名",暨南大学位列195位,中国大陆综合排名48位。其中国际学位生数量亚洲排名11,全国第1。

  华南师范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提升人才师资、增强科研服务

  据华南师范大学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校稳居全国高校前60名,进入QS亚洲大学排行榜位居前300强,若干重要指标跻身全国师范大学前3名。

  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成效凸显。该校新增ESI世界前1%的学科3个,总数达到5个,入榜学科数居全国师范大学第3名。

  该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5名、省级人才40余名。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进展,历届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人数和获一等奖人数均居全国师范大学第1名。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团体总分居全国师范大学第2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居全国师范大学第2名。

  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新增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历史性突破。作为首席单位牵头获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经费居重点师范大学第1名。目前,华南师范大学建成肇庆国际光电产业研究院和 30余个产学研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广东工业大学: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据了解,广东工业大学坚持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面向广东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以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搭建了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升级。近几年,该校与地方政府、产业界搭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当地政府近4亿启动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约13亿,孵化企业百余家,服务企业3千余家。近两年获得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除了这些平台之外,学校产学研合作覆盖全省所有地市,服务超过6000多家。

  广东工业大学坚持科技创新,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114项,跻身全国高校百强。2016公开发明专利申请量是2014年的近3倍,跃居全国高校第15位。广东工业大学牵头或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近30个,建立各类校企创新平台100多个,覆盖广东主导产业。与全省20个地区、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20多个广东省重点行业、一大批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服务广东企业已超过6000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万多个。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派出5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企业一线,派出人数位列全国第二位。

  实现转型升级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广东工业大学聚集了大批高端人才,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如:法国科学院主席莫涅院士,诺基亚前首席设计师、芬兰国家创新委员会前主席汉诺教授,亚洲精密制造协会主席李荣彬教授等。广东工业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第一要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改革。

  广州大学:建设省重点学科项目 加快实现"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广州大学推进三个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且成绩斐然。在"土木与建筑"学科建设上,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及省部奖7项,并且,成果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故宫博物院、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等。在"数学与信息科学"这一学科上,培养国家"万人计划"1人,引进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4人、千人计划1人,两获国家基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平台,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在"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这一学科上,引进国家杰青、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21人,新增省平台5个,与林雪平大学等建立联合中心,获省部奖3项。

  广州大学按照广州市要求加速推进整体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理工科研究生比例从40%增至55%,理工科本科生从37%增至46%。布局并建设"5+2"大学科平台。广州大学发布加强本科教育"1+ 13"、研究生教育"1+4"文件,发起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广州宣言》,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

  在科研创新与国际交流方面,广州大学获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省部奖30项。广州大学与国外34所大学新建合作,每年约700名学生出国(境)、330名国(境)外学生来校学习,筹建"一带一路"国际书院和"广州友城大学联盟"。

  广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实施"双高"建设以来,广东省参建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据了解,近年来,广东省各高校一直致力于提升科研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发展布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整体来看,广东省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汇聚效应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服务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也显著增强!

(责任编辑:于平平(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